【遨遊藝事】 巴黎安吉麗娜茶館

文與圖/林政儀 |2017.03.01
2588觀看次
字級
安吉麗娜茶館一樓空間。圖/林政儀
茶館內一景。圖/林政儀
安吉麗娜茶館的大門。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去年十二月的巴黎之行,一日午餐時,友人一邊品嘗著貝殼狀的瑪德蓮蛋糕(Madeleine),一邊啜飲著黑咖啡,一時若有所思,剎時突發「遍訪大巴黎百年老茶館計畫」之語,於是原訂午後的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d'Art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之行,轉眼成為泡影,取而代之竟是熟悉的瑪黑兄弟茶館(Mariage Frères),頗類諧戲的「遍訪大巴黎百年老茶館計畫」便從此展開。

於是在瑪黑兄弟茶館消磨一下午,隔日午後,猜想「遍訪計畫」已是「蝶也愁」的昨日之夢,忖度著如何讓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之行死灰復燃,未料友人依舊一邊嘗著鍾愛的瑪德蓮,一邊望向窗外,提起「遍訪計畫」之二是熟悉的「安吉麗娜茶館(Angelina)」,於是「遍訪」之夢,便不得休。

享用甜食之後的友人,腳步輕快,心滿意足地沿著杜樂麗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旁的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信步而行,一面望向杜樂麗花園,一面聊著杜樂麗宮的興廢乃至焚毀的歷史,而現今只殘存杜樂麗花園的種種。

在友人的一貫慢活的步調下,一陣走走停停,幾乎忘乎時間的消亡,不知不覺已至杜樂麗花園里沃利街一側的中段,對街不遠處的「安吉麗娜茶館」便在眼前。一如往常,安吉麗娜茶館大門前不論何時,總是排著長長人龍,看上去慕名而來的舊雨新知依然不少,我與友人約莫等候了三十分鐘之久,終於見到優雅的侍者趨前,引領我們入座。

安吉麗娜茶館(Angelina)是安東尼先生(Antoine Rumpelmayer)於一九○三年由創立,而「Angelina」則取自安東尼先生的媳婦之名。茶館雖地處於塞納河右岸,但鄰近的杜樂麗花園是巴黎人鍾愛的散步休憩之所,因此開設不久,便受到巴黎上流社會的喜愛,二十世紀巴黎時尚界大師「可可·香奈兒」也是茶館的常客,隨著其聲名日益遠播,茶館的門外便總是排著鵠候的遊人。

這一回,我與友人在侍者的引領下,落座於茶館二樓,緊鄰著挑高設計的門廳之上,視野開闊,可一邊悠哉地享用下午茶,一邊一覽門外佇候茶客的百態,頗有佳趣。友人這次為了貫徹「遍訪計畫」,在嘆息聲中捨棄了咖啡,點了一壺茉莉綠茶(Jasmine green tea),我則選擇偏愛的薄荷綠茶(Mint green tea),並搭配「紐約塔」及安吉麗娜茶館的著名甜點──「蒙布朗蛋糕(Mont Blanc cake)」。

點過下午茶後,侍者隨即先將兩組溫熱的茶杯及餐巾紙送上,不久便端著托盤將裝有熱茶的鍍銀茶壺送來,並在我們的茶杯裡各斟上三分之一杯的茶湯,讓我們可以馬上品茶並且不至於遭致燙傷,這樣的上茶方式頗有舊時代的痕跡,也可見茶館維持歷史風格的堅持,在巴黎的老茶館、咖啡館亦有不少仍留存此種貼心的上茶方式。

雖然鍍銀的茶壺,在冬日裡,讓茶湯不至於因外在氣溫而快速降溫,以致茶湯口感轉弱,只是鍍銀的金屬壺份量不輕,執壺斟茶之時,略感壓手,再則金屬的導熱性強,執壺之間稍嫌燙手,不若瑪黑兄弟茶館在瓷質的壺身外,罩著鋼製的保溫外殼,安全而輕巧。

但我想安吉麗娜茶館,如果哪天為茶客端上外罩保溫外殼的笨拙茶壺,雖然茶湯可以維持一下午的溫醇,執壺斟茶安全、輕巧,但對其維持不易的華貴氣息恐怕會是一場災難。

近百年來,巴黎原有的許多知名茶館,有不少早已物換星移,不知所終。安吉麗娜茶館至今仍維持著舊日的風華,頗為可貴,其絢麗琳琅的裝飾設計風格、古典吊燈、華麗的地毯、壁上飾以寫實風景油畫、優雅的侍者……一切令人恍若置身在巴黎的美好時代。

安吉麗娜茶館昔日的輝煌仍未黯淡,在日益世界化的巴黎,依然堅持維護自己的面貌,周而復始地迎接絡繹不絕的訪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