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清代文人壺大師 陳曼生八壺發表

文與圖/吳德亮 |2016.09.06
3605觀看次
字級
杭州八壺精舍原貌複刻的八把曼生壺與色澤古雅的笠蔭壺特寫。圖/吳德亮

與圖/吳德亮

不同於唐宋時期興起,強調詩書畫一體、講究氣韻與筆情墨趣的「文人畫」;始於十八世紀清朝中葉的「文人壺」,卻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文人的參與,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讓壺器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茶壺製作也從單純的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層次。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一七六八—一八二二),他本身雖不製壺,卻設計壺型、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於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曼生」是他的號。不過,曼生十八式卻不僅僅十八種,共約有三十八種壺型傳世,造型多以線條之美呈現。最重要的是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如柱礎、井欄、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笠蔭、傳爐、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瓢、匏等。卻都大膽呈現抽象之美,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再透過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由於曾任溧陽縣令,陳曼生還曾將溧陽景點設計在壺上,一如今天許多文創業者紛紛將知名景點以電腦刻印在鳳梨酥上,可說最具前瞻性,且集造型、立意、雕刻於大成的壺藝第一人了。

可惜曼生壺今天留下的真品並不多,除了上海博物館珍藏一把、杭州市立唐雲美術館藏有八把,皆為杭州書畫名家唐雲(一九一○—一九九三)生前所捐贈,而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皆無,可說彌足珍貴。

不過,唐雲美術館珍藏的真品一直鎖於庫房內,一般人並無緣親睹。因此在唐雲美術館內以BOT方式設立「八壺精舍」,董事長劉鈞深為了讓世人能一睹曼生大師的壺藝風采,特別在二○一○年取得唐家後代授權,在真品不得攜出庫房的嚴苛條件下,精確度量再3D繪圖,並從選取相同的陶土、養土、檔胚拍身筒製作,至篆刻銘文與印章等,透過八位製壺匠人的巧手,總共耗時六年,將八把茗壺原樣呈現,還以名滿天下的杭州絲綢,逐一絹印銘文詩句作為襯墊搭配,並在今年九月正式公諸於世。

陳曼生與唐雲均出生杭州,陳曼生是清代乾嘉盛世文人,唐雲則是經歷了中國二十世紀動亂與變革的畫家,兩人卻因紫砂壺而在相隔一百多年後的時空款款對話。唐雲熱衷收藏,一人獨得八把曼生壺,名聞天下,「八壺精舍」正是他引以為傲的齋號。「緣起紫砂,情歸西湖」,說的就是「八壺精舍」的前世與今生。

以笠蔭壺為例,壺身有曼生銘「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簡約卻寓意深長的詩句,加上樸拙但獨一無二的書法,充分顯現陳曼生「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的人文精神。而「阿曼陀室」的底印與「彭年」的把下印,更彰顯陳曼生強調「團隊製作」的無私胸襟吧?壺身造型源自當時炎炎夏日所戴之「箬笠」,而命名為「笠蔭壺」,外觀簡樸且色澤古雅。

據說笠蔭壺本為江蘇畫家亞明所藏,唐雲初見後即念念不忘,返回上海寢食難安,數度趕往南京亞明家中反覆觀看,往返多次而愛不釋手。亞明見唐雲已老,生怕往返勞頓出事,便慨然相贈,成就八壺精舍的一段珍藏佳話。

一九九三年唐雲仙逝後,家人依他的遺願,將他的作品加藏品共一九五件,捐獻給杭州市政府,世人矚目的曼生壺當然也在其中,包括紫泥合歡壺、朱泥合歡壺、扁壺、瓢壺、匏壺、提梁壺、笠蔭壺、井欄壺等八把。杭州市府特別在西湖邊長橋畔興建一座古色古香的唐雲藝術館,於一九九九年落成啟用。

劉君說二○○九年因杭州西湖申請世界遺產,而意外與唐雲藝術館結緣,開始投入後院的改建工作,還專程來台委請設計名家,在參考國內外著名藝術館,並結合現有空間條件與文化背景下,從設計、裝修至開幕共耗時一年完成的「八壺精舍」場館,完整呈現了唐雲茶與壺、書與畫、禪與儒的人文精神。

劉君說藝術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種態度,藝術的精神可以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道可能存身於小物之中,正如一把曼生壺,不僅僅是器物,更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記憶。乾嘉盛世陳曼生讓紫砂壺由俗入雅,近代唐雲則以曼生壺瀹茶或把玩,又將藝術品帶回了日常生活中。因此劉君認為:曼生壺是藝術與生活的交集,從曼生創作壺到唐雲藏壺,再到八壺精舍對壺的虔敬複刻,現代人在瀹茶時不僅能感受「詩書茶畫」的文人雅趣,更可以在現實中觸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溫度,文化的厚度也得以層層累積。

正如唐雲生前所說:「此壺係身外之物,當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變身內之物,方能達到物我兩忘。」因此劉君推出的曼生八壺九九九組複刻版,就特別要求藏家無論居住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務必親赴杭州領取,由精舍提供來回機票與食宿,為的就是要藏家了解陳曼生創作八壺的旨趣與典故,更能實踐唐雲「常用」的叮嚀,而非束之高閣成為「身外之物」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