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光身影20 布朗牧師.建商安德森 傾聽與關懷 找回迷途羔羊

楊慧莉 |2015.06.06
1259觀看次
字級

一個都市再怎麼繁榮進步,如果治安亮起紅燈,便會讓人望而卻步。不幸的是,高犯罪率向來是美國許多大都市的隱憂,入夜後居民往往歸心似箭,不敢多在街頭待一分鐘。然而,波士頓市在上個世紀末卻上演了一齣「奇蹟」,不僅犯罪率大幅下降,也讓當地青少年漸漸遠離犯罪。主事者之一是布朗牧師。無獨有偶的,住在卡拉馬祖市的建商安德森也讓多位少年犯迷途知返。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文/楊慧莉

捐棄成見
布朗牧師 直搗黃龍 傾聽古惑仔

傑佛瑞.布朗(Jeffrey Brown)在上個世紀九○年代初以二十五歲之齡,當上波士頓市一間教會的牧師。他當時的最大夢想是成為一個好牧師,傳講有意義的生命訊息牧養教友,並成為所屬社區的精神代表。他甚至夢想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擁有一間可容納上萬名教友的大教會,還有自己的布道節目。

社區成殺戮戰場

然而,當時的許多美國大都市犯罪率突然攀升,兇殺案層出不窮,讓「胸懷大志」的布朗牧師難以漠視。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常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互砍,如在學校走廊撞到對方、穿錯衣服互看不順眼等。

布朗牧師發現整個社會瀰漫肅殺之氣,走近任何住宅區就仿如進了鬼城,因為父母不准他們的孩子在外逗留,就連暑假也不例外,而每天晚上不管是在家做晚餐、看電視或是念故事書給孩子聽,都會聽到外頭砲聲隆隆,不知情的人以為是在放鞭炮,但其實是槍聲四起。而醫院急診室的推床上常躺著遭槍擊而垂死的非裔和拉丁裔年輕人。

最讓布朗牧師感到無所適從的是,得在這些十幾歲即已殞落的年輕生命的葬禮上致詞。如果是一般壽終正寢的長者,他可以長篇大論地數算對方的在世貢獻,但碰上這些尚未開展即已謝世的生命,他發現自己常要費盡心思擠出一些告慰人心的話。種種跡象顯示該是城市改頭換面的時候了。

出現重要轉捩點

布朗牧師開始在社區講道時譴責暴力,並專為一些處於犯罪邊緣的年輕人安排合適的節目,甚至創新講道方式,加入青少年所熟悉的說唱表演,只可惜並不得人心。一個年輕人甚至在他講道完,等所有人都退場後對他說:「牧師,拜託別再又說又唱了,好嗎?」

布朗牧師本以為如果其他牧師也共襄盛舉,為青少年多安排些教會節目,情況會有所改善。然而,情況每下愈況,幾近失控,兇殺案開始波及無辜:市民去買包香菸、在站牌處等公車、小孩在公園玩耍都可能被槍殺。布朗牧師心焦如焚,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直到被一個叫做傑西(Jesse Mckie)的男孩所遭遇的劫難敲醒。

傑西與同學放學回家途中遇到幾個幫派分子,結果不幸被殺。同學當場死亡,傑西身負重傷地逃離現場,奔向布朗的教會,不過在到達教會前即因傷重而不治。布朗事後回想,如果傑西及時趕到,結果仍會相同,因為當時教會空無一人。布朗把這件事當作一個徵兆。後來,部分兇嫌被抓到,出乎布朗意料之外的,這些人幾乎與他同年齡,但卻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裡。這個事實讓布朗頓悟:他原先的社區定義「失之偏頗」,因為這群暴力犯、少年犯罪集團、毒販被排除在外,不在他所關心的範圍內。

解鈴仍需繫鈴人

思及此,布朗漸漸萌生「捨我其誰」的念頭,因為他為這件事輾轉難眠,而且老逢人就說該有人為這件事負責。有了這層醒悟,他決定了解青少年的暴力文化,開始在深夜走入古惑仔佇足的公園,與他們搏感情。

後來,波士頓市又發生了一樁悲劇,讓更多神職人員加入他,一起走出教會,於周末晚十點到凌晨兩、三點走在古惑仔最常出沒之區。一開始,他們的行徑引來側目,漸漸地年輕人對他們卸下心防,跟他們說起話來。

接著,布朗等一票牧師做了一件連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決定以「傾聽」代替「說教」,對他們說:「我們對晚上九點過後到天亮前的社區樣貌一無所知,但你們是那個時段的專家,請幫助我們了解吧。」

結果,這群年輕人樂意之至地據實以告,讓牧師們對真實的「街頭人生」開了眼,發現跟他們先前透過新聞、流行媒體和社群媒體所得知的完全不同。同時,對這些孩子的一些看法也被顛覆了。之前,他們都以為街頭孩子一定都膽大妄為、冷酷無情,結果正好相反,不僅如此,為了過好每一天,年輕人努力克服困境,成為牧師們所見過最聰明、最有創意、最了不起和最有智慧的人。

啟動社區防治網

自此,布朗等牧師們不再視這些街頭孩子為待解的問題,而是一同解決社區暴力問題的夥伴、共事者。為了讓教會找到幫助整個社區的方法,牧師和海洛英毒販甚至坐下來商討對策,成就史無前例的經典畫面。

此外,社區的其他夥伴,如執法單位、公部門等,也在凝聚出「防治犯罪人人有責」的共識後共襄盛舉。他們形成一個強大的社區防治網,一起為降低暴力犯罪率而努力。期間,為了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布朗協助成立了一個基於信仰的組織「波士頓十點聯盟」(Boston Ten Point Coalition)。八年後,波士頓市的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七十九,而且在一九九九的三十一起謀殺案中沒有一起是青少年犯罪,可謂成效卓著,被譽為「波士頓奇蹟」。

杜絕暴力的關鍵

布朗從此成為美國在防治青少年犯罪和降低都市暴力方面的知名領袖,常到全美各大都市和警政部門提供青少年暴力和社區動員方面的有力建言。這個角色或許跟他剛出道時的期許不同,但影響力卻毫不遜色。他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重視與守望相助的社區意識,已經引發正面效應。

而今,美國有一個由年輕人發起的運動,要從處理結構性的問題改善社會,布朗對此大表欣慰。他認為,就業、教育、房屋政策、健康等社會議題環環相扣,稍有閃失就會促成社區暴力文化,因此一切需回歸政策面,並結合社區力量才能全面杜絕暴力犯罪。

而當初若非藉由直搗黃龍傾聽古惑仔,布朗不僅無法找到使力的方法,可能連一隻迷途的「羔羊」都找不回來了。

指點迷津
建商安德森 開甜點舖 關懷少年犯

戴爾.安德森(Dale Anderson)是一位建商,多年來他利用閒暇時在美國少年法庭擔任諮商師。儘管談話治療有些幫助,卻不足以幫助迷途少年克服困境走上正途。於是,他開始構思各種有力的方法。

玩笑話竟成真

身為建商,安德森第一個想到的是,雇用和訓練問題少年從事建築業。不過,礙於童工法的相關規定,此想法並不可行。當他思索下一步時,沒想到一句玩笑話竟成真。

有一回他買了一盒純手工巧克力回家,隨口開了個玩笑:「我乾脆來開一家巧克力甜點舖,店名就叫做『信念甜點舖』好了。」(Confections with Convictions,「Convictions」一字為雙關語,有「定罪」和「信念」之意。)這個笑話反映出他想雇用少年犯,也想藉此落實社會責任。此話一出,念頭就此盤旋。幾個月後,他開始確信不疑,因為許多年輕人慣於「做中學」。「甜點工作既有錢賺,又能從中學會工作和生活技能。而我們也只會使用有益健康的食材和永續的經營方式。」安德森表示。

為了開店,安德森花了三年學做巧克力,然後拿出他的看家本領翻修了一間位於密西根州卡拉馬祖市的建築,打造出「信念甜點舖」。

給予彈性空間

二○一○年底,信念甜點舖開業。首位雇用員工沃莉(Livia Worley)是未婚懷孕的中輟生,她當時無處可去。現在,她二十二歲了,有自己的家,也回校念書,打算轉西密西根大學念會計和財務系。除了仍在信念甜點舖兼職,她也在一家非營利機構工作。

「我們給你帶來一個很棒的孩子喔,她犯了五項重罪、三項輕罪。」安德森憶起當地一家非營利的青年就業機構帶沃莉來店裡時的情景。

在密西根,少年犯罪紀錄是攤在陽光底下的,雇主都可瞧見。遇到經濟大蕭條,有犯罪紀錄的青少年壓根也別想找到工作,但安德森說:「我想找到可雇用這些孩子的方法,讓他們能自食其力。」

此外,安德森體諒許多員工還有小孩以及居無定所,給予他們最大的彈性空間。他從不開除員工,只規定員工萬一無法及時到班,須於十分鐘內打電話告知,否則那天就不用來了。至今,除了極少數突然不見,多數員工都渴望來甜點舖工作,很有向心力,且欣喜有此機會,無須他教這些員工如何為工作打拚。

初嘗生命甜頭

目前,店裡有六位員工,在場協助的尚有安德森本人、總是在櫃檯後面笑臉迎人的安德森母親艾美和一位西密西根大學教授。二十一歲的在職員工米切爾(Quinton Mitchell)已在店裡服務三年,決定未來要開一家自己的店,以做巧克力為業。

「我已徹底改頭換面了。若非這份工作,我不會出現在這裡,可能在牢裡或已翹辮子了。」米切爾說。

開業至今,已有五位成功轉業,另十二位在店裡完成他們的社區服務。信念甜點舖的計畫沒有時效性,員工想待多久都可以。「只要他們需要我,我很樂意助他們一臂之力,在其他地方開展想要的人生。」安德森說。

資深員工沃莉則表示:「看到許多孩子來來去去,我總是這麼告訴他們:『要是覺得沒人關心你,記得來甜點舖,安德森和艾美都很關心你。』」

安德森的店不只賣美味甜點,也讓曾經走岔路的年輕人從工作中初嘗生命的甜蜜滋味而重啟有希望的人生。

如果每個社區能有多一些像布朗牧師和建商安德森這樣的人,適時傾聽迷途青少年,給他們多一些溫暖和關懷,或許就能拆解社會上許多隱形的「未爆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