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39】奇克、柴克與彼得 樂天反戰敬生命

楊慧莉 |2022.10.15
6523觀看次
字級
《在前線乾杯》的劇照,導演彼得拍出不同視角的戰爭片。圖/推特

文/楊慧莉
朋友往來以餽贈互相加油打氣,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帶著慰問品上戰場呢?美國新片《在前線乾杯》就是描述這樣一個非比尋常之事。而看似光怪陸離的行徑卻真實發生,並由奇克、柴克、彼得等人合力搬上大銀幕……

真人 真事
瘋狂送愛到前線


前年底,美國退伍軍人約翰‧奇克‧多諾修(John "Chick" Donohue,之後以「奇克」稱之)的作品《在前線乾杯》(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出版了,一段發生於半個世紀前的奇人妙事因此又重新攤在陽光底下。

越戰期間,奇克參與其中,但他不是因徵兵或出於義務而前去越南前線打仗。他之所以展開越南之旅,純粹只是為了送一些啤酒過去,慰勞在沙場上征戰的朋友。

自告奮勇 使命必達

一九六七年,奇克所住的紐約英伍德街區,已埋葬了二十八條因越戰而殞落的年輕生命。同時,紐約市常有反戰的民眾上街抗議,他們反對戰爭的目的、暴力等其他面向。服務於當地酒吧的酒保林區(George Lynch),為了表達對仍陷入海外征戰同胞的關心,有一天從吧檯後面吆喝著,「應該有人去越南戰場,找到我們左鄰右舍的年輕人,給他們每人帶上一罐啤酒。」

當時,二十六歲、已從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的奇克,在當商船海員,聽了林區的建議後,二話不說,願意當跑腿,完成這個看似平常、沒什麼,卻也離奇、一點也不簡單的任務。這個有如史詩般的歷險故事,根據當事者,即便事後被說了無數遍,但為了傳承給後輩子孫,他找到前《紐約每日新聞》記者摩洛伊( J. T. Molloy)合著,把事發經過一五一十的道出,寫成一部關於友誼、忠誠和戰爭的回憶錄。

當年,奇克很快的在一艘前往越南的貨船上找到工作,還帶了一箱不同廠牌的紐約啤酒隨行。當貨船駛離港口時,他開始有點擔心自己回不來了,但他已經跟人家說他要找到他們的朋友、兒子,因此已無回頭路。

出書拍片 榮耀榮民

這趟旅程花了八周到達。一上越南歸仁港,奇克就開始協尋家鄉朋友,方法是透過其家人交給他的信件和照片。他在越南待了四個月;期間,他追查到四個同鄉,其中一位叫道根(Rick Duggan),今年已七十四歲。兩年前,他於受訪時表示,「奇克的出現,有如奇蹟,我當時覺得自己被放棄了。看到他來,感覺好多了,原來家鄉的人這麼關心我們,還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

尋找鄉人期間,奇克遇上雙方交火、閃避越共,甚至親眼目睹發生於西貢(今胡志明市)美國領事館前血腥的「新春攻勢」,此經驗挑戰了他原本對越戰的支持:「有好多的死傷。我在那裡時,就得到一個結論——這是一場糟糕而錯誤的戰爭……從此改變了我對派軍隊出征的看法。」

所幸,見證人任務圓滿,也平安歸來。而今,奇克出書,故事也被拍成電影,他希望人們能因他的故事而同理越戰退役軍人的處境,更尊重他們,「家鄉人最後都否定他們,他們說這些軍人都是殺嬰凶手之類的,這很傷人,真的很傷……自由可不是廉價品,很多人為它犧牲生命、斷手缺腿,他們應獲得該有的尊重;他們多年來報效國家,在我心中,就是該受珍視的美國英雄。」



演員挑戰
以敬重之心詮釋


《在前線乾杯》,上個月在美國上映,由先前以《歌舞青春》系列電影嶄露頭角的柴克‧艾弗隆(Zac Efron)飾演奇克。

為了演出逼真,柴克模仿奇克當年上前線慰勞時的樣貌,一頭棕髮,鼻下蓄了一搓濃密的鬍子,憨厚又不失熱情。

拍攝過程 遇到本尊

柴克以演出投入了這場他稱為「史上最狂野的旅程」,直呼一開始不敢相信真有其事,「乍聽之下很愚蠢,但動機奇特,令人印象深刻,最後又很酷,我們確實有可能讓愛與同理心成真。」

扮演奇克時,柴克沒見過本尊,直到拍攝時,「那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你遇到自己所揣摩的角色本人,透過演出,去經歷那些他在書中所寫和所談論的時刻,這還真的難以用言語形容。」

柴克回憶與奇克相遇時的情景,「我記得當時滿緊張的,但後來又充滿喜悅。他似乎很開心,也對我們拍他的故事興致盎然,而今得知他看過、也很喜歡這部電影,這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儘管導演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拍電影前就遇過奇克,但他覺得柴克沒看過奇克也是對的,因為他不希望柴克去模仿本尊,「我希望他能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奇克,然後在過程中真的化身為奇克。」

演出真人 身懷絕技

這不是柴克第一次演出真人真事。不過,本尊雖然有些諧趣,但至今也仍活著,還歷經了「新春攻勢」慘烈的戰爭,柴克不免會因想到對方最後會看到他的演出,在詮釋角色時有些壓力。然而,他也找到一個竅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敬重你所飾演的角色,你想詮釋他,就要用一種他和家人都會感到光榮的方式。」

此外,奇克也教他,只要設身處地,就會融入那些瘋狂處境。導演彼得也對柴克的演技信心滿滿,「我總覺得他是一位偉大的演員。我們幾年前相識,當時我想說服他演另一齣電影,但我們現在坐下來談論這齣電影時,從未見過有演員像他這樣躍躍欲試。」

彼得還補充說,「跟他合作,真的挺愉快的,因為別的演員可能在聽從指導後,腦袋盤算著就要這樣表演,柴克卻相反,他會說就這樣嗎?這就很像調教剛出道的NBA籃球巨星『詹皇』那樣,過程很有趣,是可以讓他表現愈來愈好的。」


導演心聲
創新角度拍戰事


以執導《幸福綠皮書》而勇奪奧斯卡兩大獎項的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身兼導演、製作和編劇,今年再度推出佳作《在前線乾杯》。談起這部電影誕生的機緣,他表示,「有人送來一部由瑪斯卡多(Andrew Muscato)拍攝的十二分鐘紀錄片,我無法相信眼前所見,有個人居然跑到越戰現場,在『新春攻勢』發生前把啤酒送達同鄉手中,真是不可思議!」

搞笑切入 嚴肅收場

戰爭片向來沉重,但《在前線乾杯》由喜劇片起家的彼得執導,輕鬆不少。導演表示,這類片子過去都以軍人角度看待戰事,但新片則由平民視角目睹戰爭現場,某種程度強化了恐懼感。

雖然奇克「送啤酒到前線」之舉顯得有些荒謬,但彼得從不懷疑觀眾會同理這樣的角色,「他的行徑瘋狂,只能說是個愛作夢的人,有點傻呼呼,但我很喜歡這樣的角色,因為很有心,他把心思用在正確的地方,前去越南給朋友加油打氣。」事實上,導演兼編劇的自己也曾送啤酒給在伊拉克的朋友。

電影中有一幕很搞笑、也很經典:當飾演奇克的演員柴克要通關,接受盤查時,簡單的回話「要送啤酒給前線友人」,沒人相信,認定他一定就是來臥底的情報人員。

電影以喜劇表現出發,不過當主角看到戰爭恐怖的一面時,包括「新春攻勢」,電影就變得有些嚴肅了。彼得說,「我喜歡電影調性的切換,一旦看到發生了什麼事,就回不了頭了,一切都是很自然的發展。」

戰爭無謂 拍片警世


這部電影也將彼得拉回越戰發生時的當下。一九六七、六八年時,他十歲,美國社會瀰漫越戰氛圍,周遭人幾乎都支持越戰。因此,拳擊手阿里等人拒絕參戰時,就被視為懦夫。幾年過後的七○年代,彼得才明白阿里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很勇敢的順從自己的良心,做出正確的事;要是他真上戰場,他們就會把他帶到基地炫耀一番,但他壓根不相信戰爭,而且還很正直、勇氣可嘉的表明反戰。」而這段對戰爭的內心轉折也正是奇克在瘋狂旅程中所遭遇的,「他像當時的多數美國人一樣,一開始以為這是一場正確的戰爭,隨著征途開展,才發現誤會一場。」

彼得認為越戰是一場災難,造成雙方死傷慘重,卻是沒有必要的。他相信仍在開打的俄烏戰爭也是如此。為此,他不僅拍了一部有點輕鬆卻發人深省的反戰電影,還每晚為俄羅斯領導祈禱,希望他能意識到「沒有人會是贏家,目前傷害已夠多,請停戰吧!」演員柴克也心有戚戚焉,並說:「歷史總是在重演。」

奇克則表示,看到自己的越南冒險被搬上大銀幕很感動,除了重溫當時的情感,也驚訝於柴克的精湛演技,在「像又不像」之間把他這個人刻畫得如此深刻。他不諱言送啤酒到前線的行為很瘋狂,但想到有些朋友最後不幸戰死沙場,他不後悔跑這一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