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系列報導5之3 業界篇】 人生最後一哩路 佛恩行善 義助殯葬

杜憲昌 |2017.07.19
5919觀看次
字級
園區公園化、藝術化,顛覆大家對墓園陰森的印象。 圖/吳淑君
上品蓮總經理駱良榮。 圖/記者楊祖宏

《殯葬管理條例》修正案通過,確立醫殯分流政策。從今年7月起,醫院原附設殮、殯、奠、祭等設施,均須全數退出。「醫殯分流」上路後,因公立殯儀館設施服務不足,未來喪家須選擇移回自宅,或是殯葬業者的會館。如果居住大廈或公寓,相關儀式會干擾鄰里;若在空地或道路搭設靈堂,則會影響都市景觀及交通;如將靈位安置在殯葬業者私人會館,也面臨目前「台灣尚無合法會館」的問題,一旦發生意外,有求償無門的疑慮。

本系列報導將分醫院、家屬、殯葬業者、政策及宗教等五面向,呈現醫殯分流後的現象與問題。與各單位的因應解決之道。

【記者杜憲昌專題報導】華人對死亡的觀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孟子說:「生死事大,人命關天」,因經濟困頓、無力處理親人後事的案例,時有所聞。幸好社會上還有許多像「佛恩行善學會」這樣的善心單位與企業慨然義助,讓亡者能夠善終,家屬的心意得以圓滿。

「佛恩行善學會」創辦人,也是「上品蓮佛教禮儀有限公司」負責人駱良榮,是虔誠佛教徒,早年從事成衣加工,因受到台灣市場低價競爭影響,造成他的公司被倒債,事業、經濟發生困頓、家庭關係陷入緊繃,極度無助情況下,他朝向宗教尋求協助。

駱良榮參與助念多年,發現念佛最能直接讓往生者內心得到安定;也因看了一段話:「多希望有一處清淨莊嚴的地方,用光照耀佛像,用上等香供佛;安靜舒適處只有佛號聲,來幫助往生菩薩的往生勝境」,深有所感,發心投入殯葬事業,於2001年成立「上品蓮」;過去接觸到許多無親往生者及貧困無力處理親人後事的民眾,因而立意協助,於10多年前成立「佛恩行善學會」,集眾人力量義務提供弱勢族群喪葬服務。

緬懷親恩 救助貧困

「佛恩」是駱良榮父親的名字,取名「佛恩行善學會」,既緬懷親恩也以慈悲心幫助貧困往生者,以念佛為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獲得許多同參道友和慈悲大德認同參與,2013年他向新北市政府取得設立登記,以昭公信。

「佛恩」不對外募款,也無固定收取會費,義助喪葬經費主要來自會員自發贊助,還有「上品蓮」經辦喪禮家屬為親人做功德的捐款,也有不想「這輩子欠、下輩子還」的受助家屬,堅持負擔部分費用,他會把款項再捐給「佛恩」。

行善功德 修持學習

「上品蓮」透過「佛恩」、醫院、社會局、社福單位轉介或家屬自行求助的個案,平均每月約有6至8件。義助喪葬不僅是行善功德,也是修持與學習。駱良榮表示,之前有個自行求助的個案,在告別式當天許多親友開著賓士前來弔唁,家屬收了上百萬元白包,有協助的同仁與義工私下質疑家屬是「貪小便宜」、「藉喪歛財」,而駱良榮則提醒應該轉念,「或許先前就醫已造成家屬極大負擔,若能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也不失為是件好事」。

駱良榮說,社會形形色色,他人的背景、經歷與想法,不是我們所能理解,他曾接過醫院轉介病故遊民的個案,因須家屬出面才能處理喪葬事宜,好不容易獲知其子所在,但幾度登門造訪都被拒絕,透過單位長官勸說也無效,多方折騰,後來兒子得知可以領到一筆喪葬補助,才願意出面,駱良榮心想,可能孩子也有苦衷和委屈,最終能夠圓滿長者的身後事,就是理想的結局。

以行佛作佛為服務依歸,長期跟隨駱良榮行事的員工們也會跟著參拜禮佛,「上品蓮」不定時請到法師、學者為員工講述佛學,也成立共修會,每周二邀請所服務的家親及同參蓮友念佛共修,回向往生菩薩。駱良榮特別引述印光祖師的話:「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他並表示,未來「上品蓮」與「佛恩」仍將秉持以護持正法、利益眾生的心,持續為貧困家庭提供喪葬服務,亦期助往生者都能心向安定,早登佛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