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生死輪迴觀的現代探索與解讀(一)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2016.08.21
2517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前言

談到「生死輪迴」這個語詞及概念,對全球的華人世界而言,已經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底,任何人不管他相信還是不相信,也不管他相信的程度多深多淺,「生死輪迴」的概念已經成為華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雖然如此,但是很弔詭的,絕大多數人對於「生死輪迴」的真正內容與意涵,其實理解並不充分完整,甚至於認為是一種宗教迷信,還存在很多誤解或穿鑿附會的說法。

我曾經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這本書中有一些討論,但覺得還不夠清晰深入,所以想再做一些現代的探索與解讀,提供給各位讀者參考。

肉體生命的有限 VS. 心性生命的永續

在分析討論「生死輪迴觀」之前,我先引述一段《唯識三十頌》的經文如下: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唯識三十頌》是由印度佛教瑜伽行(Yogcra)派祖師世親菩薩於公元四世紀所造,後由玄奘大師西行取經帶回大唐,然後翻譯通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唯識學的根本論典之一。我引述上面這段經文的用意,旨在說明「肉體生命的有限VS.心性生命的永續」,有情眾生的肉體生命是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但是內在心性的生命是永續不斷的。

如果要用現代的學術概念來理解「佛教唯識學」的話,比較接近的學術領域是「心理學」,但是兩者之間還不能直接劃上等號,一者、佛教的唯識學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而西方的心理學還不到二百年;二者、心理學只談到「意識(consciousness)」,相當於唯識學的「第六意識」,而佛教唯識學談分析到第七意識(末那識)與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以佛教唯識學比西方心理學更為深廣。

上面引述的這段經文,其詳細內容所涉及的佛學義理層面頗廣,在此不作討論,(讀者若有興趣想進一步理解,可上網或到圖書館搜尋相關參考資料),但是我要點出其中的很關鍵的三句經文「初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以解說「心性生命的永續」。

根據佛教唯識學的分析,有情眾生的心識結構有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又名「藏識」,保存著有情個體的「身、口、意」三業的所有紀錄,用白話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行為、語言及思想的活動,都會紀錄保存在個人的「阿賴耶識」當中,就如俗話所說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用現代資訊科技的概念來理解,「阿賴耶識」相當於個人的大數據資料庫,不僅如此,「阿賴耶識」還像瀑布一樣地永恆流轉,即使在肉體死亡的時候也不會停止,要一直到有情個體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時候,才能夠因為「轉識成智」而停止「心識之流」。

就凡夫眾生而言,不僅是第八阿賴耶識,包括第七末那識,其實都屬於「虛妄分別」的「妄念」,也都一樣「恆轉如瀑流」,即使在肉體死亡的時候,也依然像瀑布一般地波濤洶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內在的「心性生命」是「永恆不滅」的。換言之,絕大多數人所誤以為會「一了百了」的「死亡」,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因為我們的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會隨著這一期生命肉體的衰老死亡而停止,然後到了下一期生命,又再重新另起爐灶而無法與前一期生命接續,讓我們誤以為「肉體的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

凡夫層次的有情眾生,其「心識之流」永恆不斷,然而其色身肉體又有相應的使用年限,於是就構成了一期接著一期,生生世世、生死交替的生命流轉歷程,梵語稱之為「samsara」,漢語作「生死流轉」或「生死輪迴」。

「生死輪迴」並不是佛教憑空所「創造」、「發明」或「想像」出來的「教義」,而是佛陀「深觀」、「覺悟」與「發現」的宇宙人生「客觀現象」,就像是「萬有引力」並不是牛頓「創造」或「發明」的抽象「定理」,而是他經過觀察、驗證所發現的客觀物理事實。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