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50 理性思惟提倡者嘉麗芙:為何自以為是?即使你錯了?

楊慧莉  |2016.07.09
2068觀看次
字級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今世界充滿動亂,究其原因,各種偏見讓人墮入無明的狀態。從各種選舉、公投到政策擬定、發動戰爭,隨處可見非理性思考的運作痕跡。有鑑於此,本周專題人物嘉麗芙創辦「理性運用」的非營利機構,教導大眾如何發展自己的認知理性,明辨是非,當個現代亞里斯多德。

【改善風氣】
創辦理性運用中心

茱莉.嘉麗芙(Julia Galef, 1983-),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系,並在哥倫比亞和哈佛管理學院做過多年的社會學研究。

二○一○年,她加入紐約市懷疑論者董事會(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New York City Skeptics),與哲學家皮柳奇(Massimo Pigliucci)一起主持董事會製作的播客節目「理性而言」(Rationally Speaking),直到二○一五年。

時機點恰到好處

二○一二年,嘉麗芙與人合辦「理性運用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Rationality, 簡稱CFAR),一個非營利機構,志在提供理性思惟技巧、心智習慣的訓練,幫助人們戰勝各種對生活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偏見。

嘉麗芙回顧當初成立「理性運用中心」的時機點恰到好處:「認知心理學方興未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行為經濟學經典著作《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已成氣候,備受社會關注。」

不過,凡事起頭難,嘉麗芙坦承,一開始中心的運作有些混亂,而今他們能讓所開設的工作坊運作更順暢、在解說事情時更清楚、讓好的心智習慣更持久等等。而他們持續增長的校友網絡對中心的發展也助益良多,不時會提供一些心智技巧建議供其測試,或是回報他們運用心智技巧於生活中的心得。

雙親的開明教導

儘管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已到達某個水平,社會仍有許多非理性思惟的運作痕跡,各種形式的系統錯誤、無知和妄想仍待克服。嘉麗芙適時創辦理性運用中心,無異久旱甘霖,值得慶賀。

至於嘉麗芙為何會半路出家,成為懷疑論者,愛上理性學習?她說這要歸功於她的父母,「他們都是有強烈求知欲的人,而且喜歡學習、思慮周延;認真思索許多事情,而非人云亦云或是固執己見。」

【理性隱喻】
當士兵不如當偵察兵

即使堅持己見者,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非理性之人。但對嘉麗芙而言,這就是許多人對理性的誤解,因為堅持己見者充其量只是「工具理性」的擁護者,這種理性與實事求是的「認知理性」是不一樣的。

「認知理性,一種根據邏輯和概率論原則而產生信念和結論的推理方式;工具理性則不然,猶如一種決策過程,讓人們所採取的行動都是目標導向,為的是讓所期待的效用極大化。」嘉麗芙表示。

兩種心態大不同

嘉麗芙的工作坊符合時代需求;儘管我們無緣遠赴美國上課,但從她近期在Ted公益平台的公眾演說裡,仍可一窺其義理。在這場演說中,她進一步說明以上兩種理性的差別和持有者的不同心態。首先,她要聽眾想像自己是羅馬步兵或中古世紀的弓箭手、非洲的祖魯戰士,不管身處任何時空,一旦扮演「士兵」的角色,就得在戰場上腎上腺素激增,反應機伶,才能保護自己、擊退敵人。

接著,嘉麗芙要聽眾想像自己扮演另一個角色:偵察兵。「偵察兵的工作不是攻擊或防衛,而是了解。他需要走出去勘查地形、找出潛在障礙、看看附近有沒有橋可過河……最重要的,他想知道附近有什麼,而且盡可能地精準。」

嘉麗芙認為這兩種角色在真實軍隊裡缺一不可,卻反映出兩種不同心態,可用來作為我們每個人面對生活資訊不同處理方式的隱喻。而我們是否能做出好的判斷、精準的預測以及上乘的決定,將取決於所處心態。

歷史公案的示現

為了以行動彰顯這兩種心態,嘉麗芙舉了一個發生於十九世紀的法國歷史公案作為說明。一八九四年,法國軍官在廢紙簍裡發現一張被撕毀的紙片,它看似平凡無奇,卻有些可疑,當他們把它拼湊起來,發現部隊中有人將軍事機密賣給德國敵方。

於是,他們展開大調查,很快地,便將矛頭指向崔佛斯(Alfred Dreyfus)。然而,此人品格優秀、過去沒有犯錯紀錄,也找不出他告密的動機;不過,他卻是同營隊中唯一的猶太裔軍官。不幸的是,當時法國軍隊多數人都有反猶太情結。他們比對了崔佛斯與備忘錄上的筆跡,做出吻合的結論,即便外頭的筆跡專家持保留態度。

接著,軍方開始搜索崔佛斯的公寓,尋找他當間諜的蛛絲馬跡。結果,他們什麼也沒發現,但這只讓他們更加「確信」崔佛斯不僅有罪,而且狡猾得很,顯然在他們來搜索前就把所有的證據都藏起來了。

後來,為了查詢個人資料,發掘更多罪證,軍方找到崔佛斯的學校老師,發現他學過外語,「顯示」他想通敵,他的老師還說他記憶力超好,這更加「證實」他們的高度懷疑,因為間諜通常得記下很多事。

崔佛斯最後被判終身監禁,關在當時法國的重刑犯監獄「魔鬼島」。期間,他不斷寫信給法國政府,請求重新開啟調查還他清白,不過沒人想多此一舉。

墮入動機性推理

嘉麗芙覺得這整件事看似崔佛斯遭人陷害,但歷史學家可不這麼認為,那些法國軍官的確相信崔佛斯大有問題。「那麼,如果從一點證據就能將人定罪,人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嘉麗芙提出質疑。

透過研究,她發現這件歷史公案正是墮入了科學家所說的「動機性推理」的窠臼裡。動機性推理,讓我們在詮釋手上訊息時完全憑藉下意識的動機、我們的欲望和恐懼。「有些訊息、想法就像我們的盟友,讓我們想捍衛;其他訊息和想法就像敵人,巴不得將它們打下。」嘉麗芙說。對她而言,「動機性推理」就是所謂的「士兵心態」。

嘉麗芙認為,多數人可能不至於將人羅織入罪,但士兵心態卻如影隨形。她舉球場上常見的事件為例,「如果裁判說你支持的隊伍犯規,你一定會想找出他誤判的原因;但如果是其他隊伍犯規,你就會覺得太好了,也不用太在意他有沒有弄錯。」

「我們的判斷力強烈而無意識地受『偏好』的影響……但最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有此心態毫無自覺,常以為自己是客觀公正的。」嘉麗芙說。

偵察兵最佳示範

不過,崔佛斯的故事尚未結束。陸軍上校皮卡爾(Colonel Picquart)也是反猶太主義者;一開始,他跟多數人一樣,也認為崔佛斯有罪,不過在某個節骨眼,他有些懷疑:「要是我們都誤解了崔佛斯呢?」事實上,他發現德國的間諜工作並不因崔佛斯入監而中斷,以及另一位軍官的筆跡更吻合備忘錄上的。他將自己的發現呈報上級,上級的回應卻是:「可能有人模仿崔佛斯的筆跡,在他入監後承接他的間諜工作。因此,崔佛斯還是有罪。」

陸軍上校皮卡爾最後還是讓崔佛斯獲得開脫,不過卻花了十年;期間,皮卡爾個人還因此事顯現未對軍隊效忠而坐監。

儘管崔佛斯因皮卡爾而得救,多數人仍不認為皮卡爾在此公案中稱得上英雄,因為他是個反猶太主義者。但嘉麗芙持相反看法:「就是因為皮卡爾是個反猶太主義者,他的行動才更值得稱許……他找尋真相的動機已經超越個人偏見了……對我而言,皮卡爾完全體現偵察兵的心態,一種不在乎既有想法的成敗,也不管過程有多不便和辛苦,只想盡可能找出真相的驅力。」

【人生抉擇】
捍衛信念vs.追求真理

偵察兵的心態,讓人擺脫偏見和動機而活,盡可能地客觀看待事實和證據──讓嘉麗芙著迷不已,想知道這種心態究竟打哪兒來。結果,經過多年的探究,她發現答案就在心境上的不同。

錯了,並不可恥

原來,「士兵的心態出自防衛之心,偵察兵的心態卻是起自好奇心。後者喜歡得知新訊息和解決難題,對遇到有別於期待的矛盾點感到好奇,而且他們有不同的價值取向,認為驗證自己的信念不失為一種美德,對於改變心意的人不以弱者視之;最重要的是,偵察兵心態腳踏實地,不會把自我價值與對任何議題的觀感混為一談,發現搞錯了,會大方承認,不會自慚形穢或自認愚蠢。」嘉麗芙表示,「這些特性可以預測出好的判斷,卻無關聰明與學問,而是感受問題……我們需要改變自身對事情的感受,發現認知錯誤時不以為恥,遇到與自己信念牴觸的訊息時覺得有意思,而非像個刺蝟。」

你嚮往什麼呢?

法國名著《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如果你想造船,別對你的手下下達指令或分配工作,而是讓他們對浩瀚無邊的大海產生嚮往。」這句話讓嘉麗芙深有所感。

儘管偵察兵心態有助社會的進步和成長,避免社會墮入無明的混沌之境,但嘉麗芙在她的演說最後,仍把這個關乎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留給各位看官:「此生此世你最嚮往的是什麼?是捍衛自己的信念?還是盡可能看清楚這個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