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尖兵9 荷蘭青年史拉特的淨海行動正式啟航

文/楊慧莉 |2016.07.16
2787觀看次
字級

塑膠產物的發明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然而,它現在正以各種方式危害地球環境。其中,流入海洋的大量塑膠碎片已經嚴重汙染海洋,造成生態浩劫,也間接影響人類未來的生存,因為我們生活所需和所呼吸的二分之一氧氣都靠海洋提供。今有荷蘭青年史拉特發起史上最大的淨海行動,為日益弱化的地球環境盡一分心力,且看他是如何辦到的?

文/楊慧莉

雄心壯志
十六歲的夢想

波亞恩.史拉特(Boyan Slat, 1994-)十六歲到希臘潛水時,突然發現海中的塑膠袋比魚群還多,於是為了高中科學作業他投入半年時間了解問題本身,想知道為何這些海洋塑膠漂浮物會這麼難清理。

由於對工程學興趣盎然,史拉特在想有沒有辦法利用工程知識切實清理海洋垃圾漂流群。此想法一旦浮現,他隨即展開各種落實行動。

發明海洋吸塵器

事實上,過去已有許多清理海洋塑料物的構想,不過這些都是基於用拖網捕魚船打撈塑膠的概念,不僅要花掉數十億美元,也極為耗時,外加製造碳排放,且會同時打撈到其他的浮游生物,造成二度汙染和生態的危害,怎麼說都不理想。

自然洋流帶動數百萬噸的塑料物在海上漂浮,讓誤食的生物一命嗚呼,因而毒害整個海洋生態食物鏈;不過,史拉特卻從洋流帶動垃圾的現象中看到機會:與其追逐海上垃圾,不如藉助洋流把垃圾帶過來?

於是,他想到可以在海上放置一種可漂浮的平台設施,樣子就像「蝠魟」,讓此設施面向洋流,當海洋把垃圾帶到此設施時,就會展開雙翅像真正的魟一樣,把垃圾推向中心,利用離心力過濾掉浮游生物,讓塑料物集中在平台上。

史拉特表示,此設施的發明起自於他在亞速群島潛水時的靈光乍現,而他設計的這個平台會完全自行接收來自太陽、洋流和海浪的能源,具環保效能;希望透過此設施,讓循環的洋流完成自我修復的工作。

史拉特堪稱「海洋吸塵器」的發明贏得台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最佳科技設計獎。

人不輕狂枉少年

之後,他成立「海洋清潔」(The Ocean Cleanup)基金會,進一步發展和落實這項科技。一開始,史拉特的海洋清潔計畫乏人問津,直到二○一二年他到Ted演說平台將淨海計畫公諸於世後才一夕爆紅,陸續吸引到數千名義工共襄盛舉,並募得兩百萬美元的資金,足以落實他的淨海夢想。

史拉特在演說中表示,他的海洋清潔計畫估計能於五年內撈起七百二十五萬噸的塑膠垃圾,回收的垃圾還可創造五億美元的收入。

前年,史拉特獲頒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地球鬥士獎。目前,他還是大學航空宇宙工程系的學生,但為了讓夢想起飛已暫時休學。他在自己的部落格寫著:「人類當今所面臨的最大環境挑戰之一,便是解決全球海洋垃圾問題。這第一個海洋吸塵器不僅可將海水和海岸變得更清潔,同時還為淨化太平洋踏出最重要的一步。此設施的部署也將讓我們長期觀察此系統的效能和堪用度。」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不得不承認史拉特十六歲時的淨海夢想不僅工程浩大,以兼具環保、利人利己的功能來看,亦堪稱偉大,真不愧是「英雄出少年」。

逐夢踏實
全面接受檢視

有別於傳統的淨海構想,史拉特的想法堪稱獨特。然而,淨海工程絕非史拉特一開始想像得那麼容易。

事實上,他的構想一公諸於世便廣受批評。問題點在於垃圾面積散布太廣;以及海洋塑料物已多被陽光和海浪拆解成米粒般大小,難以與水層裡的生物區隔開來。隨著批評聲浪愈來愈強,史拉特只好收回五年要完成淨海任務的樂觀想法。

克服創新者的窘境

面對批評,史拉特早有心理準備,並視之為創新者得面對的窘境。為了讓想法更純熟,他得做些溝通:架設網頁、跟人討論。他覺得這是必經之路,並非有人因他年紀太輕想挫挫他的銳氣,而是過去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做法給人異想天開的印象。

然而,過程中,史拉特卻「因禍得福」地召集到一百名科學家和工程學家,一起投入海洋清潔計畫,共同研發出一種可實踐又成本低廉的方法。

儘管如此,他不諱言:「統整協調之事也極具挑戰……一百人不是個小數字,最重要的是多數的人只是兼職義工,且有一部分人始終都在國外,像我們的海洋學家就在澳洲工作。」

挑戰不小,史拉特仍成功與這些各界好漢合作共事,針對所蒐集到的數百個疑問,一一鑽研和提出解決,最後催生出一本五百多頁的技術評論,消除反對者的疑慮之餘,也讓自己的淨海構想變得更為可行。

步步為營擴大範疇

史拉特的海洋吸塵器概念已先行在亞速群島測試成功,當時的設施長度為四十公尺。今年起,他的「史上最大淨海行動」就要從日本的對馬島正式展開,希望藉由長度超過兩千公尺的漂浮設施不斷攔截海上漂浮垃圾,將垃圾沖刷到岸邊,再進一步將垃圾轉化為能源。

初步行動將進行五年,期間研究團隊將繼續測試此設施的更大可行性。預計未來要在夏威夷與加州中間架設長達一百公里的海上漂浮設施,放置時間將長達十年,初步估計至少可讓太平洋上的垃圾減少一半!

多管齊下

喚起全民意識

史拉特在測試他的海洋清潔構想時,意外地發現塑料物的品質根據實驗室的分析,比研究團隊所期待的還好,有些還適合回收,再轉換成新材質。有趣的是,他們那本最後證實想法可行的技術研究評論封面所用的材質,正是取之於海洋塑料物。

清潔行動刻不容緩

不過,史拉特的計畫除了在測試過程中有意外的發現,還曾掀起一場論戰,許多人認為應該追本溯源,在第一時間就禁止垃圾進入海洋,尤其是垃圾增加的速度超出人類想像。

已有統計數據顯示:每經十年,全球的塑膠製品就會增加一倍。服務於澳洲國家科學研究局的生態學者威爾克斯(Chris Wilcox)表示:這就像你用吸塵器清理客廳,但有人在走道拿電風扇吹著一袋灰塵,你怎麼吸都吸不完。

然而,除了垃圾增加的速度,更令人憂心的是,漂浮塑料物分解的速度。二○一四年有調查顯示:海上至少有五兆多片的塑料,其中四點八兆片介於零點三三毫米到四點七五毫米間;這些只是粗估,可能還有更多更小、難以估計的塑膠碎屑,有些可能已被魚類吃掉,或下沉到海底深處,轉化為隱形毒物;有科學家發現,塑料碎屑已出現在百分之三十五採集到的魚隻肚裡及商業養殖的貝類海產裡。

有鑑於此,史拉特深感「清除海洋垃圾行動刻不容緩」,因為隨著陽光照射,原本大體積的塑料垃圾會分解成碎屑,變得更加難以清除。

防止塑料進入海洋

儘管目前尚無禁止垃圾傾倒在海洋的相關法規,史拉特的海洋清潔行動至少已引起人們關注和正視垃圾問題,甚至尋求解決的根本之道。誠如生態學者威爾克斯所說:「所有東西當初都在人類手上,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的根本之道就是鼓勵人們不要亂丟垃圾。」

事實上,對史拉特而言,防止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答案不只一個:意識覺醒固然重要,但短期內可能難收成效;改善基礎建設、嚴禁使用塑膠微粒的高風險性產品和研發其他替代材料都是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另外,史拉特也打算讓他的超大型吸塵器未來前進河川,在垃圾尚未到達海洋前預先攔截。

看來,海洋垃圾問題千頭萬緒,需要多管齊下,治標兼治本。史拉特治標之餘,也不忘提出多頭進行的治本之道,防止塑料進入海洋。

在塑料品的替代品尚未出現前,民眾除了不亂倒垃圾,或許可以從少用塑製品開始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