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浙江松陽 最後的江南祕境

文/記者何玲玲、方問禹、黃筱  |2024.03.09
426觀看次
字級
坐落於大山村落間的葉村鄉橫坑村玖層美術館。圖/新華社
遊客在三都鄉松莊村老石橋前嬉水。圖/新華社
四都鄉陳家鋪村烏托邦平民書局內一景。圖/新華社
在三都鄉松莊村,陶藝師何素在租下的老屋裡展示自己的陶藝作品。圖/新華社
遊客參觀葉村鄉橫坑村玖層美術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何玲玲、方問禹、黃筱 

海拔八百五十公尺的寨頭嶺上,六十歲的村婦鮑菊球推開窗子向外眺望,眼裡透著光亮:雲蒸霞蔚的山間美景,三三兩兩的遊客閒適漫步,整個村子都生動了起來。

農家一扇窗,時代一扇門。二○一八年五月,記者曾到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調研,看見一場「拯救老屋行動」,傳統村落漸次「復活」。近日重訪,眼前徐徐鋪展著的,是一幅主客共建共享的鄉村美好生活畫卷。

這個山區縣持續推進活化傳承的鄉村實踐,不斷生發出新的變化:傳統村落被點亮了,煥發獨特魅力;祖祖輩輩生活於此的「鮑菊球們」也被「點亮」,在與外部世界的熱情擁抱中迎來新的生活。

入山村,見美好

深山村裡年味濃。龍年新春,松陽鄉村的角角落落都熱鬧起來了,傳統年俗綻放出繽紛色彩。

在竹源鄉小竹溪村,大大小小的社殿、香火堂內,祭祖儀式接連不斷。大到整個家族,小到三口之家,一起傳承著延續千年的「儀式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東壩鎮石倉村,山邊馬燈行頭在今年春節風光無二。以竹篾編織的馬頭馬尾、花花綠綠的戲服……十多歲的孩童演員寒假裡最大的期待,就是加入這場非遺馬燈活動,走街串巷送祝福。

「老祖宗留下的民俗傳統,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松陽縣四都鄉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朝火說。

松陽地處浙西南山區,有一千八百多年建縣史,是華東地區傳統村落最多、風格最豐富的縣域,被稱為「最後的江南祕境」。

山野蔥蘢,雲捲雲舒。二○一六年,一場「拯救老屋行動」開啟了這個山區縣活化傳承的鄉村實踐,也讓這裡的傳統村落走出頹勢、迎接美好生活的序幕。

「十年前,常住村裡的只有二十多個老人,房子也倒得七七八八了。」鮑朝火從手機裡翻出一張老照片,老屋的木製房梁被雨水腐蝕僅剩一半,夯土黃泥牆也坍塌散落在地,空置多年的屋內都長出了雜草,透出蕭瑟之感。

這裡如今是名為「今有光」的文創品小院。外立面是修繕翻新過的木梁夯土牆,延續著整個古村的色系與質感,承載的卻是現代氣息。

大山裡的美術館

先鋒書店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二○一八年六月,先鋒書店的第十四家烏托邦平民書局選擇了以山峰和堅固之所為家,在陳家鋪村的懸崖上開出了一間「網紅書店」,外地遊客紛紛前來打卡。

鮑根余是村裡的老支書,每天吃完早飯,他都會去村口的快遞點領取新到的書籍,分成兩摞,用擔子挑回店裡。

「村裡的書店不是擺設。」鮑根余說,現在回村和進村的年輕人、小孩子多了,看書的人多了,書店就是村裡應該有的。

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與傳承而言,保留原汁原味與接受新鮮事物,取與捨之間需要有清晰的原則邊界。所謂活態傳承,如何界定?

「保護傳承並非大拆大建,而是在古村落歷史風貌的土壤上自然生長。」鮑朝火說,從他二○一三年決心回村發展時起,就對村裡的歷史風貌與傳統保有一顆敬畏之心。

完全依照山頂老屋的排列起伏曲線,沿用夯土黃牆、原木房頂的主色調,一座美術館倚山而生。

「大自然是最好的設計師。」橫坑村玖層美術館發起人楊洋說,她選擇從北京到松陽,正是看中了這裡的獨特風貌,在此設計建設的現代建築也必須沿著鄉村的風貌肌理自然伸展。

玖層美術館與周邊農屋,館中人與村民,也從彼此遙望到自然相融,構成了一幅現代古村落的畫卷。

以石倉古契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契約精神」為靈感,以當地石材為主材,契約博物館成為石倉村的新地標,引導人們對規則、信用產生尊重和敬畏。

還有山頭村的白老酒工坊,蔡宅村的豆腐工坊,平田村的農耕展示館,力溪村的連環畫鄉村藝術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散落在松陽各個傳統村落的圖書館、美術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空間,數量超過三十個。

在充分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產業和空間肌理的基礎上,這些建築形成了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文化空間,在松陽的傳統村落扎下深根。它們是當地人文特色、生產生活形態的展示空間,是提升當地人與外來客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也是傳統村落活態傳承的良好載體。



新鄉人、原鄉人、歸鄉人

「三鄉人」讓古村涅槃新生

三都鄉松莊村七十九歲的葉金娟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做除了家務、農活以外的事情。在一群年輕人的策畫下,她的手印、腳印不僅變成一幅幅畫,還被做成冰箱貼、磁力貼等文創商品,受到遊客們的喜愛,她也因此有了農產品以外的收入。

文化創意源源不斷

在「村口的塗鴉」畫展上,所有作品都由松莊村的老人創作。城裡來的年輕人做指導,爺爺奶奶們將雙手、馬鈴薯、菜心和茶葉等蘸上顏料,在紙和畫布上印下屬於他們的鄉野風韻。

畫展的創意來自村裡的「新鄉人」︱︱上海民宿投資人孫培。二○一八年,她看到傳統村落所蘊含的生機,便帶著她的首家民宿綜合體規畫設計入駐松莊,簽下十八棟老屋。

自此古村開始涅槃般的「新生」,陸續有了客房、咖啡廳、餐廳、書吧、會議室等。

「原鄉人」葉勝忠在松莊村種植水蜜桃多年,過去賣桃子都要挑著擔子去城裡,現在村裡遊客多,他和鄉親們的桃子不出村就賣斷了貨。

「線上線下聯動,松莊村的桃子從每斤三元賣到了六元(人民幣)。」松莊村黨支部書記葉根忠介紹,二○二三年鄉域公共品牌「祕境仙桃」發布,進一步帶動了當地桃子銷售。

市場化思路帶來普遍效益。松莊村的土特產端午茶、茶葉、桃膠、白老酒等近些年都「火」了起來,銷售到大陸十幾個省分,村民每年人均增收超過人民幣二千元。

共同種出了三原色

原鄉人「種」產業,新鄉人「種」創意,歸鄉人「種」文化。

在松陽,一批歸鄉人帶著望鄉的情愫和闖蕩世界後的眼界,成為古村落傳承發展的中堅力量。

「八○後」葉科二○二二年回到酉田村,將原五心小學舊址進行改造,新建「五心書房」,打造集研學、非遺手工體驗、鄉村文創等業態為一體的共富工坊。

「○○後」漢服設計師劉雯悅,回到三都鄉里莊村建立了工作室,把從古村落中汲取的設計靈感應用到漢服上,積極宣傳傳統文化。

主客共建共享鄉村美好生活。三都鄉黨委書記孫夢俏說,「三鄉人」是鄉村發展的引領者、推動者、建設者,三重力量共同「種」出了「三原色」,才會有傳統村落保護與振興發展的相得益彰、五彩斑斕。

事實上,松陽對傳統村落活態傳承的鄉村實踐,也走進了國際社會視野,為傳統文化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經驗。

在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上,松陽將中國大陸浙西南地區大山裡的鄉村發展故事傳遞到國際舞台,還與聯合國人居署簽署了「可持續鄉村創新發展」合作意向書。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