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什麼 《中國詩詞大會》

文/記者吳振東、白瀛、柳王敏、高蕾 |2018.05.26
1290觀看次
字級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去年以來在大陸「意外」走紅,九十多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說,「《中國詩詞大會》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使我更加堅信:中國的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消亡。」 圖/新華社
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選手們。 圖/新華社

文/記者吳振東、白瀛、柳王敏、高蕾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去年以來在大陸「意外」走紅,九十多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說,「《中國詩詞大會》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使我更加堅信:中國的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消亡。」

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去年以來在大陸「意外」走紅,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們圈粉。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念出《詩經.七月》中這句名句的,不是學者教授,而是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十六歲高一女生武亦姝。她在去年二月一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戰勝北京大學博士生陳更,成為新擂主。詩詞量二千首,答題時氣定神閒,還有高顏值,有網友感嘆武亦姝「滿足了自己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像」。

這位把陸游、蘇軾、李白封為自己「三大偶像」的「○○後」說:「喜歡詩詞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古典詩詞中蘊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現代語言中很難找到。」

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像武亦姝這樣的高手還有很多。十三歲的初一學生葉飛,擅長用文言文寫作,小小年紀就有不俗的詩詞積累;上海文來中學學生侯尤雯,二歲開始讀詩,曾獲上海市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一等獎,為第二屆詩詞大會從百人團刷入挑戰賽的最小年齡選手;北大博士生陳更,工科出身,卻滿腹文才,是連續多場的擂主……

除了擂台上那些「行走的詩詞庫」,節目中的「百人團」也值得尊敬。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百人團」選手絕大部分是年輕學生和各行業的普通人,年齡上以「九○後」、「○○後」為主,有些是父母比賽子女看,有些是子女比賽父母看。「古詩詞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

據了解,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來自大陸各地、各個民族、各個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還有在大陸學習工作的外國留學生。

古典詩詞不會消亡


九十多歲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說,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歷、生活體驗並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縱使千百年後再讀,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中國詩詞大會》能夠在社會上引起如此熱烈的反響,使我更加堅信:中國的古典詩詞絕對不會消亡。」葉嘉瑩說。

「這個節目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詩歌是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中華文明在語言文字上的濃縮精華,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風貌的展示。

中國作為一個詩歌大國,無數優秀的詩人留下的大量詩作,成為中國人精神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從莊嚴殿堂,到市井小巷,千百年來,詩會和詩社活動持續體現其頑強的生命力,吟誦、朗誦、故事講演等詩歌表現形式成為中國人了解和接受詩歌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曾沉寂一時的「詩歌熱」有重新點燃之勢,「詩會」活動也日漸增多。

該如何學習古詩詞


公眾對中華古詩詞的日漸關注和喜愛,讓《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李定廣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學習古詩詞還是基於實用主義,儘管中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比重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學仍以應試為主,老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學生體會不到詩詞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腦子裡的不過是文字符號而已,且只會讓學生覺得「好難」、「沒意思」。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說,不能像教外語一樣,去精確分析一首詩詞每個字、句的意思,或是用現代漢語把詩詞解釋得太直白。「每一首古詩詞,不同人應該有不同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給出的標準答案。」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加強古詩詞的審美教育。李定廣說,教師應更多闡釋詩詞的美妙之處,從藝術和情感兩方面講明其美在何處、妙在何處,引導學生自然地、自發地體會詩詞中的溫暖和情意。

專家表示,公眾關注詩詞大會,其實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近。傳統文化教育需進一步切合時代,精心選擇內容,並利用現代傳媒方式進行傳播,也不排斥健康的娛樂化形式。從社會角度而言,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進。

「今日的我們誦讀千載以上的詩詞,為的不僅僅是能背會寫、刻舟求劍,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去體會那一顆顆詩心,與古人的生命情感發生碰撞,進而提升自己的修為。」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