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郵票認識世界遺蹟】古犍陀羅 佛像藝術(上)

文/梁國興 |2018.05.02
2414觀看次
字級
犍陀羅式樣的佛像(圖❷)特徵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佛像面容呈橢圓形,水波狀或渦卷狀髮紋,並有頂髻、高額尖鼻,鼻梁高而長與額頭成一線、眼窩凹深、唇薄的西方人面貌。圖/梁國興
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如希臘式大袍),衣服褶紋起伏大,立體感強,衣紋走向從右上往下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大衣的一角(圖❸)。 圖/梁國興
迦膩色迦王一世出土雕像只剩下半身。圖/梁國興
巴米揚佛教遺跡。圖/梁國興
哈達佛寺遺址。圖/梁國興

文/梁國興

古犍陀羅國領土範圍相當於現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西元前四世紀,犍陀羅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

印度孔雀王朝時期(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曾派僧人來這裡傳布佛教。

西元一世紀上半葉,佛教貴霜帝國興起。迦膩色迦王一世(圖❶,出土雕像只剩下半身)在位期間,把國都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城(今白沙瓦)。他重視文化藝術事業,提倡大乘佛法,犍陀羅遂成為西北印度的佛教中心,佛教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

佛教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因受上座部佛教的影響,約五百年間無佛像刻畫的出現,一般皆以佛陀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作為佛教的象徵。

「犍陀羅藝術」或稱「希臘式佛教藝術」,就是在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地區犍陀羅形成特殊風格的希臘式佛教藝術。犍陀羅佛教藝術是早期於印度領域,將佛教與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結合,並融匯印度、波斯與中亞草原地區風格於一爐的產物。

由於希臘人認為人神同形同性,因而在希臘神話中,天國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觀念下,希臘人的後代技師開始塑造雕像,在當地大乘佛法推動下,打破自古以來「不以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小乘傳統慣例,產生了最早的佛教雕像藝術。

犍陀羅式樣的佛像(圖❷)特徵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佛像面容呈橢圓形,水波狀或渦卷狀髮紋,並有頂髻、高額尖鼻,鼻梁高而長與額頭成一線、眼窩凹深、唇薄的西方人面貌。佛陀多著通肩式披衣(如希臘式大袍),衣服褶紋起伏大,立體感強,衣紋走向從右上往下傾斜,左手習慣性地抓握著大衣的一角(圖❸)。

佛與菩薩像有時帶著鬍鬚,大多有圓形光背。影響所及,除了印度之外,中亞以東的地區,其佛像的造形均有呈現犍陀羅式樣者。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初期佛像造形,便是深受此樣式的影響,下及北魏遺風仍盛。三世紀後,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展;五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七世紀,這期的藝術主要代表有巴米揚佛教遺跡(圖❹)、哈達佛寺遺址(圖❺)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