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 4 神經學家巴蕾特:你可以掌控情緒創造未來

文/楊慧莉 |2018.04.07
2192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人,是易感的動物,常受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影響,甚至有人因情緒失控而做出非理性之舉。另外,有人可能因懂得察言觀「色」而在人際關係和商場上無往不利。情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情緒是什麼?

是否能控制,而不受其控制?神經學家巴蕾特多年來對情緒有深入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將顛覆你我對情緒的認知……

科學發現
情緒非與生俱來


麗莎.巴蕾特(Lisa Feldman Barrett, 1963-)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市,目前是美國東北大學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專攻情緒研究。她對情緒的研究,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之所以對此情有獨鍾,可能要從她研究所時期的一個有趣經驗說起。

錯將感冒當感動

念研究所時,有一天巴蕾特的同學約她出去。她其實並沒有很喜歡這個男同學,但由於整天都待在實驗室,為了轉換場景,於是答應邀約。在咖啡店閒談時,她開始臉紅、腹部翻攪、有些頭暈;心想,或許自己還真有點喜歡對方呢。兩人還沒分開前,她就已經答應下一次的約會了。

之後,巴蕾特一路頭暈的回到家中。她一進門,就把鎖匙丟在地上,趕緊跑去嘔吐了。原來,她約會時的一連串生理反應跟「愛」無關,而是她感冒了。接下來的一周,她都臥病在床。

怎麼會有人錯把傷風感冒當成愛的感動?巴蕾特的這段約會經歷,說明了人有時會被自己的感覺騙了。

由於這段奇妙的經歷,巴蕾特在往後的學術生涯中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人的情緒,而最後將研究成果收入在近作《情緒如何形成》(How Emotions Are Made)中。她的情緒理論不僅顛覆一般人對情緒的認知,也提供了掌控情緒的實際作法,讓人得以更平靜而充實的過活。

情緒由腦袋建構

傳統上,我們以為情緒不請自來,即某事發生了,觸動了我們某些神經,於是就出現了某些情不自禁的典型表情,如生氣時的皺眉和難過時的噘嘴,且舉世皆然,而你生來也就能察言觀色了。

不過,根據巴蕾特多年來對情緒的生理反應研究,她發現,人的腦袋裡並沒有所謂的情緒電路,可以因某事而引發某種情緒,讓人的臉部做出相應的表情。

「人們開心時會笑,難過時會皺眉。」這點,巴蕾特不懷疑,但她的科學研究結果是:情緒絕非與生俱來的客觀物,它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且由我們的腦袋所建構。但腦袋是如何建構這些情緒呢?

根據她的研究,大腦確實會製造一些簡單如冷靜、激動、興奮、舒適或不舒適等生理感受,但這些並非情緒,而是在你醒著時就存在的總結性感受,類似氣壓計。這些感受本身不提供訊息,指示你下一步該怎麼做,但腦袋可以用預測的方式提供訊息,然後連結你身體的感受,讓你知道接下來怎麼做。

感受視情況而定

巴蕾特舉了一個生活實例。假設有個人走進西點麵包店,他的大腦便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開始預測有美味的巧克力餅乾出爐,這樣的預測會導致腸胃開始翻攪。一旦預測準確,確實有餅乾出爐,大腦就會配合已經蠕動的腸胃,讓我們產生飢餓感,好準備大快朵頤。這「飢餓感」就是大腦因應當時情況所建構出的情緒。

然而,腸胃蠕動,根據巴蕾特的研究,如果發生在不同的情況下,未必就會讓人產生飢餓感。「要是你是在醫院等待檢驗結果,腸胃開始翻攪,這時大腦所建構出的情緒卻是害怕、憂心或焦慮,可能會讓你想深呼吸或哭泣。同樣的生理知覺,都是腸胃翻攪,經歷卻大不同。」

換句話說,根據巴蕾特的研究,我們如何詮釋生理訊號,完全視情況而定,且極易由預期所形塑,因為種種研究跡象顯示,「沒有所謂深埋藏於大腦的神祕情緒電路,看似自然而生的情緒,其實取決於人在當下的大腦臆測。」

如此一來,「你對自己情緒的控制絕對超乎你的想像!」巴蕾特如此結論。

環境制約
情緒取決於文化


既然人的情緒感受會因情況而變,人人視為溝通利器的「察言觀色」能力也就非想像中的容易了。

事實上,巴蕾特在有關臉部表情反應情緒的辨識實驗中發現,常有人將恐懼感誤以為焦慮感。

儘管如此,恐懼與焦慮仍有相似處,但有些感受卻是天差地遠,還是有人會看走眼。比方說,她女兒有一次到巧克力博物館,樂不可支,但不知情的人只看了她照片中的上半部臉部表情,誤以為她當時有些羞愧。

不能以貌取人

巴蕾特女兒的例子說明了,如果光看一張臉,而無視於當事者的聲音、肢體動作或處境,很容易產生誤會。類似的實驗也證明,要是你把一個超級正面的表情放在極負面的情況裡,正面的感受便隨即轉為負面了。

反過來說,你也無法以「貌」取人,光看某人的表情就正確解讀出他的情緒,如有人天生臭臉,老是給人「臉色」看,但當事者會說他們就是長這樣。

有趣的是,巴蕾特也研究過「天生臭臉症」,發現這不過是一張中性臉,以結構來看,沒有任何負面意涵,「人們如果從這張臉看到負面的東西,多半是搭配其所處的環境並根據對此人人品的認識」。

因此,當巴蕾特發現,許多如臉書等科技公司花大把錢研發情緒偵測系統,企圖從人的臉部和身體察覺情緒,就覺得此舉無異緣木求魚,因為「動作本身並沒有情緒意義,除非連結到所處情境,才會產生意義」。

情緒,根據巴蕾特的研究,除了要搭配情境,才能正確解讀外,亦有文化和演進上的意義。如:許多文化所熟悉的「悲傷」感,在大溪地文化就不存在,當他們遇到我們稱之為「悲傷」的情境時,卻會用另個詞來表達,這個詞倒比較接近感冒時的疲憊感;另外,「瞪大眼睛凝視」的表情往往被西方人解讀為「驚恐貌」,納米比亞辛巴族(Himba)卻只視之為單純的「張望」;而今日人們認可的微笑表情──咧嘴、露齒、眼角擠出皺紋──是十八世紀牙科治療變方便後才普及的。

情緒代代相傳

不由分說,情緒的文化意義必是靠後天學習,在我們兒時透過耳濡目染由父母所教導。對此,巴蕾特表示,父母其實不用教導他們的孩子「快樂」、「沮喪」等情緒反應,但是「糟糕的事發生時就該難過」的情緒概念卻是來自父母的教導,且這種後天學習並不止於童年生活,「因為你的大腦會以嶄新的方式結合過去的經驗,創造出新的呈現方式,給你全新的體驗」。

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蕾特在她女兒十二歲生日時所舉辦的「噁心食物派對」。女兒的朋友來訪時,她以披薩和果汁招待,不過她在起司上塗抹了綠色果汁,看起來像發霉了,然後用醫院驗尿杯裝果汁,再把嬰兒食物搗碎,塗抹在乾淨的尿布上。

結果,孩子們都覺得噁心死了,「感覺這些食物好像都被汙染了,他們連碰都不敢碰,儘管知道塗抹物其實都是可吃的食物」,後來巴蕾特的同事「膽敢」嘗試,但沒有幾個吃得很開心。

巴蕾特以此實驗說明,一切經驗感受由大腦所建構,光是因食物的盛裝物讓人聯想到嬰兒的糞便,就能改變食物的味道,引發厭惡感。而此「厭惡感」當然也是後天養成,「所有熟悉的情緒概念都是因應你所成長的社會文化而生,且相同的情緒概念會因著不同的文化而別具意義」。

開創新局
情緒紓解的方法


既然情緒,根據巴蕾特的研究,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掌控的,那麼該如何做呢?

「改變情緒感受,並非像更衣一樣快,但只要修改大腦中製造情緒的要素,就能轉化你的情緒生活;只要你今天做了改變,基本上就教導你的大腦對未來做出不同的預測,當起你經驗的建造師。」巴蕾特提出做法綱要。

轉化負面感受

除了做法,她也舉許多人都有的考試經驗為例。考試前會緊張,純屬正常,但有些人的緊張已經演變成一種焦慮症,讓他們手心冒汗、心臟狂跳不已,每考必敗,甚至因此當了科目,休了學。面對這種窘境,巴蕾特認為有個破解的方法,那就是,不必將心臟狂跳與焦慮感聯想在一起,它可能是你想要大顯身手、把試考好的表現,「研究也顯示學生如學會這種充滿能量的決心魄力,而不再焦慮,就真的會考得比較好,且如果常保此正面心念,不僅考試沒問題,也有助他們發揮生命潛力,迎向成功」。她稱此為「作用中的情緒智商」。

巴蕾特建議讀者不妨培養這種情緒智商,並把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方說,有些人一早醒來感到惶恐和不適,然後就開始想到當天有多少信要回、多少會議要開、何時接送小孩、晚餐要做什麼……忙不完的事於是一一傾巢而出,讓人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命苦啊。但巴蕾特認為,這時你不妨暫停所有的「想入非非」,你的惶恐和不適感或許只是生理反應,代表你累了、沒睡飽,或是餓了、身體有些脫水,不一定指向你的人生出了什麼差錯。

「下次如果覺得很沮喪,不妨問問自己:這可能是生理原因嗎?還是你把情緒上的痛苦轉化為身體上的不適?」巴蕾特如此建議,希望你能透過這種察覺身心感受的正念修行,調整情緒。

擴充情緒字彙

掌控情緒,除了可從察覺身心感受著手,巴蕾特在近作中也強調,建立精準的情緒字彙,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既然情緒是透過後天學習,有人就是能更精細的解讀他們的身體訊號,用更精闢的字眼來形容感受。比方說,他們不說自己很快樂,而是說好幸福或是很感動;不說難過,而是說「我被拒絕了」或是「我好失望喔」。

巴蕾特發現愈能細膩偵測自身情緒之人,通常身心都較健康,各方面表現也較好,因為當你能細微察覺自己確切的感受,就能更清楚自己的處境,進而跳脫它。

此外,借用別人的文化擴展情緒字彙,也能受益,因為「情緒是一種概念,沒有確切字眼來形容它,你無法馬上感受到它」。比如英文字彙「schadenfreude」,是後來才出現的詞,用來形容「看到別人遭遇不幸時苦樂參半的滋味」,貼近中文的「幸災樂禍」。

想學習新的情緒概念,豐富自己的情緒,巴蕾特建議讀者,還可透過廣泛閱讀、觀看刺激性的影片、嘗試新的經驗等,然後從中察覺自己的心情感受。

而這一切努力,巴蕾特認為,都將有助你掌控情緒,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因為你的現在即植根於你過去的經驗;但這也同時代表著,今後你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以及將擁有更健康的身體和更有彈性的情緒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