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 4 達爾文任性而為翻開文明新頁

文/楊慧莉 |2018.04.14
176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上,有許多舉足輕重的開創者。其中,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對世人的影響更是了得。他在一八三一年的出航,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命,也讓人對自然界的看法從此改觀,更進一步影響現代文明思潮。不過,這趟重要的探險之旅當初差點就因父親的反對而無法成行……再過五天是達爾文的逝世紀念日,我們不妨藉此時刻溫故知新這位重要文明推手的人生故事。

生命軌跡
從醫師子到博物學家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出生於英國舒茲伯利鎮(Shrewsbury),在家中排行老五。他的家世顯赫,都是科學家;父親是醫師,祖父是知名植物學家。他的母親在他才八歲時就病逝了。

跟隨心中的鼓聲

兒時,達爾文不喜歡念書,只對動物和自然界有興趣。十六歲時,他在父親的期許下前往愛丁堡大學念醫學;不過,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不是那塊料,除了覺得課程無聊,也怕看到血。父親對他的表現很光火,於是要他改念劍橋的基督學院,接受神職人員的訓練。他順從了,最後也拿到了學位,但學習期間早就流露厭煩之情,寧可去鄉間健行,多收集一些甲蟲。

大學畢業後,達爾文整個夏天都待在威爾斯,一邊研究岩石的形成,一邊想決定人生的下一步。一天,他回到家,發現一封給他的信,這封信將改變他的人生。信的內容是有人給他一個工作機會,請他登上一艘叫做「小獵犬號」(HMS Beagle)的船隻,擔任船上的博物學家,航程將長達五年,途中會製作南美洲的海岸線圖表,並行經世界各地,推薦者是他在基督學院的植物學教授。

達爾文的父親得知後,震怒不已,看到他放棄醫學,如今又想落跑出海去。所幸,舅舅喬賽亞.威治伍德二世(Josiah Wedgwood II,其家族創立了知名陶瓷品牌「威治伍德」)支持他,成功說服姐夫讓外甥出航。

四處探索忙採樣

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小獵犬號從普利茅斯出發,展開了環遊世界之旅。途經之處,達爾文邊探索,邊對各種生物進行採樣,包括鳥類、植物、化石等。許多地方都讓他留下深刻印象。舉例而言:巴西的雨林充滿各種動植物,有吼猴、樹獺、凱門鱷等,超過他生平所見,且僅在一天內就收集到六十八種甲蟲;在阿根廷阿爾塔高原的海邊閒逛,注意到有東西伸出懸崖,於是就用鎬去挖取,不久就挖出一大堆骨頭和牙齒化石,覺得這些可能為某種龐大的史前動物所有,還讓他一度苦惱要如何將採樣搬回船上;在厄瓜多加拉巴哥群島發現形形色色的雀,且各島有自身的品種,喙的形狀都稍有不同,這讓他相信,牠們一定源生於同種,但漸漸演化出不同的喙,方便取用各式各樣的食物,如此一來,就不用去競爭同種食物了。

小獵犬號之旅,對達爾文的自然史觀產生重要的影響,讓他開始發展出有別於一般看法的演化理論。當時的其他博物學者相信,所有物種不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就是在自然史的進程中被創造出來,但不管哪一種信念,物種在時間的流轉下都維持原樣。

發表生物演化論

達爾文的演化論宣稱,物種歷經「物競天擇」的過程存留了下來,亦即能適應自然棲息地的變化或跟著演化者就會蓬勃發展,反之者則遭淘汰。透過他的觀察,以及對鳥類、植物和化石的研究,達爾文留意到全球物種間的相似性,但會因應不同的地點而有些微的變化,這讓他相信我們今日所知的物種通常都演化自共同的祖先。達爾文有關演化和物競天擇的理論稍後就以「達爾文主義」聲名遠播。

達爾文的演化論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科學調查研究後才漸趨完整,於一八五八年首度在倫敦林奈學會公開介紹,內容則詳載於隔年十一月出版的名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中。下個世紀的DNA研究證實了達爾文的演化論,儘管與之不同調的創造論至今仍盛行。

《物種起源》之後,達爾文仍在自然科學研究上孜孜不倦,又發表了多部作品,如《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人類由來與性擇》等。一八八二年四月十九日,他於家中壽終正寢,死後安葬於西敏寺,與科學家牛頓為鄰,享年七十三。

歷史定位
奠定現代科學的基礎


《物種起源》因成為現代演化思想的基礎、現今生物學的基石,達爾文列名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哈特(Michael H. Hart)的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裡。不過,對擔任哥本哈根大學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的演進史教授謝爾高(Peter C. Kjærgaard)而言,達爾文的重要性可能尚不止於此,因為「對建構現代世界、對自然界的觀感、對生命的演化,以及對我們身為人類和在世界位置的看法上,從未有其他理論像他的演化論那樣影響重大」。

挑起探索的欲望

謝爾高認為,「演化」就像重力、地震、磁性、DNA等,本身就是事實,因為「生命會演化、語言會演化、文化也會演化、我們本身也是」;達爾文結合了遺傳學的演化論提供了科學的證據,證明所有的生命始終都在演化中。

謝爾高表示,達爾文是第一位提出演化概念,同時也解釋演化過程的人;達爾文雖未對所有的演化疑問提出解答,但他明白自然界的解釋即已足夠。

「結果,他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達爾文之後,科學領域已別無所求,因為科學專門研究未獲解答的問題,研究的動力則來自好奇心、熱忱和總是讓人驚喜連連、提供挑戰和開拓人類視野的世界。達爾文沒有提供具體解答,但他最厲害的是讓後人接續科學未盡之事。」謝爾高說。

達爾文兩百歲冥誕時,各界撰文致意,也包括了謝爾高。他寫著:「我們慶祝達爾文的冥誕時,我們其實也在藉此慶賀,今天我們終於可以了解周遭美妙豐富的自然界,並得以為它們的樣貌提供自然界的解釋;同時也慶祝我們開始對周遭的生命和世界進行好奇的調查,並慶賀這世界總有更多的東西可學習,以及生命和知識在不斷的演化中。」

曠世影響
現代思惟+人格魅力


除了謝爾高所說的演化學和科學上的成就,二十世紀最主要的演化生物學家之一邁爾(Ernst Mayr)還舉出達爾文另一項更重要的成就:影響現代思惟,引領新時代精神。

「達爾文」時代精神

當今世人對世界的看法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子民相去甚遠,邁爾認為這個改變,除了拜先進的科技之賜,有一大部分是思惟上的轉變,這卻是源自於達爾文思想。他表示,一八五○年時的所有主要科學家和哲學家都是基督徒,他們所居住的世界是由上帝所創造,且一如自然神學家所聲稱,祂創立了聰明的律法,讓所有的有機體都能適應環境且和諧共處;同時,科學革命的建造者還建構了一種基於唯物論、目的論、決定論和其他基本原則的世界觀,但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提出的原則卻與上述想法大異其趣。

一言以蔽之,根據邁爾對演化論深入的研究,達爾文建立了一種生物性的哲學,這種哲學因帶進時間因素而彰顯機會和偶然性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他發展了一套新的原則,影響每個人的想法,即:生物界透過演化可以自圓其說,而無須藉助於超自然主義;本質主義或類型學不足取,強調個體獨特性,避免流於種族主義的「總體思惟」(population thinking)才是王道;適用於社會群體的物競天擇足以維護利他倫理系統並說明其起源;中世紀藉以證明上帝存在所發展出的宇宙目的論,是謬誤的,決定論也因而遭到推翻,將命運掌控權重新歸還給個人。

不管如何,邁爾認為現代人的信念體系裡多少都受到達爾文原則的影響。

多樣有趣的人格面向

相較於謝爾高從演化的角度、邁爾從現代人思惟的立場探討達爾文的影響力,人類學家貝齊(Laura Betzig)則在〈緬懷達爾文〉(Remembering Charles Darwin)一文中揭示達爾文有趣而多樣的人格面向,讓人見識到這位前輩亦深具感染力的情操。

舉例而言,在登上「小獵犬號」的頭幾天,達爾文有些小虛榮,希望自己可以因此躋身科學名人堂,但名利雙收後發現這種快樂也不過就是稍縱即逝,便表示「我確定自己此生尚未因追逐名氣而偏離航道」。

達爾文在登上「小獵犬號」的二十八年後才出版《物種起源》,儘管深知作品仍有瑕疵,但因自覺已經盡己所為,便總能在遭到褒貶之評時淡定處之:「我已經盡最大努力,超過任何人了。」

達爾文的理論一問世,顛覆了世人原有的認知,堪稱驚世駭俗,論戰難免,但他讓同事去應付各種反對聲浪,且聽從朋友「不用將這種爭執放在心上」的建言。基本上,達爾文不記仇,有專注力,這兩項特質讓他深居簡出,避開各種紛擾,到最後,他不僅滿意自己的努力,還覺得自己被過獎了呢!

另外,達爾文對甲蟲的喜愛和熱情也是名聞遐邇。據說,他年輕時有一回看到一對罕見的甲蟲品種,就用雙手各抓取一隻,但接著第三隻出現了。為了也拿下這隻,他把手中的一隻放進嘴裡,沒想到這嘴中的甲蟲狠狠的螫了他的舌頭,他趕緊吐掉,結果三隻甲蟲最後只剩一隻,其餘兩隻都跑了。這故事聽來雖然有點「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味道,但膽敢將甲蟲放進嘴裡的人大概也絕無僅有吧。

作為個人,達爾文絕對有其豐富多樣而又有趣的獨特面向,而重視物種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也正是他在演化論中所要傳遞的重要訊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