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護、微型醫院崛起 醫療服務 6大趨勢成形

編譯湯淑君 |2018.03.31
1698觀看次
字級

編譯湯淑君

我們所熟知的醫院可能來日不多了,至少以目前型態繼續運作的時日或許已屈指可數。

《華爾街日報》報導,醫療服務提供者注意力已逐漸從傳統住院設施移開,轉而投資門診診所、當日手術中心、獨立急診室,以及規模小到可能只設置8張病床的微型醫院。業者也推出居家醫療計畫,讓病患在家就可接受醫療照護,並且運用數位科技,從高科技中心對病患提供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服務。

經濟考量是驅動院外治療投資的主因。從許多方面來看,傳統醫院經營成本高昂且效率不彰。研究顯示,肺炎住院治療的成本可能多出15到25倍,但許多低風險病患接受門診治療即可。住院本身有風險,因抗藥性細菌增加,院內感染是隱憂。

此外,患者對如何取得醫療服務有其偏好、預防重於治療和自我健康意識提升、科技的進步、健保制度改革等因素,都可能造成醫院數目供過於求。

美國醫療照護資費顧問委員會(Medpac)的報告顯示,美國大部分地區的醫院病床數超過實際需求,2015年平均醫院入住率僅65%;在止於2015的4年期間,醫院關閉的比新開的多,其中近半數改裝成只限門診的醫療設施。

大型雇主攜手壓低健保費用,例如亞馬遜、波克夏和摩根大通宣布共組新公司為員工提供低價健保服務,也令醫院經營者備感壓力。

凡此種種,都促使醫療服務提供者擁抱新的營運模式。

科羅拉多州醫療系統UCHealth「照護創新中心」執行總監韋勒說:「醫院短期內不會消失,也不該消失。但醫院作為醫療照護中心,以單一醫療設施提供全方位治療的傳統營運模式正在轉變。」

老人醫學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雷夫預言:「醫院將開始演變成大型的加護病房(ICU),提供病人高度專科化、高技術水準或生死攸關的重症治療。」

以下是醫療服務領域幾股新興趨勢:

居家醫療照護

例如紐約西奈山醫院的「HaH-plus」計畫,適用於部分急診和門診轉診病患,提供在家醫療的幫手、醫療器材、藥品和檢測服務,有一組行動急診團隊全天候待命支援。

小型醫療設施

例如休士頓的Emerus與大型醫療系統合設微型醫院,一般是2、3層樓建築,提供急診、分娩、手術、檢測和放射診斷服務。微型醫院通常都設有急診室和短期病床。

舊醫院新用途

西奈山醫療體系2013年收購社區醫院網Continuum後,把原本的綜合醫院改造成著重專科醫療的設施,例如專攻骨科、神經外科以及複雜的耳鼻喉科病例,同時繼續收治急診病人。

援助高風險病患

Geisinger醫療體系為協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健康並降低住院率,試辦「新鮮食物藥房」,開的處方是蔬果、精益蛋白質和全穀,並提供糖尿病衛教,甚至烹飪用具和食譜。

遠距醫療

更多醫療體系投資遠距醫療技術,讓醫師透過雙向視訊和語音技術自遠端看診。例如旗下擁有179所醫院的HCA Healthcare去年就提供11.5萬次遠距診斷。

讓醫院更有效率

傳統醫院正運用大數據和預測分析技術改善對重症病患的照護。例如UCHealth與矽谷公司LeanTaas合作,用iQueue系統分析數據找出手術延遲原因,提升手術室時間運用效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