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巴黎和平咖啡館

圖與文/林政儀 |2017.11.22
3659觀看次
字級
和平咖啡館內部一景。圖/林政儀
和平咖啡館外觀(Café de la Paix)。圖/林政儀
和平咖啡館已於1975年被法國政府列為歷史古蹟。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一日,在巴黎的午後與友人沿著塞納河信步晃遊,一路越過巴黎最古老的「新橋」、再經羅浮宮,循著歌劇院大道至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一遊。

新巴洛克風格的巴黎歌劇院是巴黎著名地標,亦是旅人到訪巴黎難以略去之地。一八六一年,著名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開始著手興建巴黎歌劇院,然而若干建造技術問題及一八七○年發生普法戰爭,以致歌劇院被迫停工,直至一八七五年歌劇院才正式啟用。

然而這座美麗的建築,總令人想起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所創作的名著《歌劇魅影》,華貴的新巴洛克、淒美的故事,使得巴黎歌劇院一直遊人如織。

我與友人到此,也不由得購票入內參觀一番。踏進歌劇院大廳,只覺大廳內的空間設計,令人目不暇給,尤其是可通往不同樓層的雙層迴旋樓梯更引人入勝,挑高的大理石階梯伴隨著扶手兩側的巨大青銅雕像燈台,高聳的廊柱支撐起繁複立體雕花的天花板,甚是壯麗。

我與友人特地繞到知名的休息廳一觀,廣闊的休息廳原是為歌劇院觀眾所設計的休息及社交場所,大廳在水晶燈的照耀下,氣氛柔和,穹頂上金箔裝飾的各種雕飾及彩繪畫作更使大廳顯得金碧輝煌、華貴異常,難怪不少建築論述評論這個休息廳是世界上所有的歌劇院之最。

參觀過歌劇院休息廳之後,心滿意足地步出歌劇院,隨即轉往歌劇院廣場西側和嘉布宜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的交界處,一訪聞名遐邇的和平咖啡館(Café de la Paix)。

開幕於一八六二年五月五日的和平咖啡館,亦由巴黎歌劇院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所設計,是巴黎「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著名建築物。午後的和平咖啡館,遊人頗多,大概都與我們一樣慕名而來,我與友人要求侍者給我們臨街的座位,一方面可以好好欣賞美麗的街廓,一方面也可以凝望查爾斯. 加尼葉富麗堂皇的新巴洛克風。

和平咖啡館由於位處巴黎歌劇院左近,因而吸引無數等待演出的觀眾前來小坐,也讓愛爾蘭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法國作家暨法國象徵主義後期詩人保羅.瓦樂希(Paul Valéry)和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恩里科.卡羅素(Enrico Caruso)等人,在此留下駐足流連的蹤跡。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著名小說中皆可見和平咖啡館的身影,諸如海明威的《太陽依舊昇起》(The Sun Also Rises) 、左拉(Émile Zola)的《娜娜》(Nana)和湯瑪斯.伍爾夫(Thomas Wolfe)的《時光與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 等。

在和平咖啡館的過往歷史中,最令我動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尚未被德軍占領時,和平咖啡館成為德國流亡人士的重要聚會地點,流亡人士彼此接濟、彼此依偎,如今看來人性光輝在當時依舊超越戰爭的殘酷,而動人心弦。之後巴黎不幸被德軍占領,直至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九日至八月二十五日的「解放巴黎(Liberation of Paris)」戰爭,法軍才從德軍手中奪回巴黎,當巴黎收復之際,法國總統戴高樂選擇在和平咖啡館喝下一杯咖啡,然後再沿著香榭麗舍大道一路步行到協和廣場接受歡呼!

我想「和平」是人性的至善、至美的一面,最終總能戰勝貪婪引來的戰爭!這或許是戴高樂想說而未說的,所以戴高樂面對收復巴黎的喜悅願意從「和平」出發!

附記: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和平咖啡館被法國政府列為歷史古蹟,不僅如此,二○○○年,巴黎市政廳舉辦文化遺產獎,最後由和平咖啡館摘下桂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