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東大寺熠熠生輝成國寶

圖與文/林政儀 |2017.06.07
2846觀看次
字級
東大寺金堂。圖/林政儀
古都奈良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今年一月與家人偕行京都、奈良,旅途中,一日晨光初露便隨著陣陣人潮行抵奈良公園,焉知朗爽氣候忽然有變,天空剎時散落皓白細雪,家人與我望著雪花飄落之際,指顧之間難掩興奮之情,亦為東大寺之行增添一片清氣。

馳名中外的東大寺位於奈良公園內,因其於古都平城京之東而名為東大寺,是全日本六十八所華嚴宗國分寺的總本山。奈良時代,東大寺的伽藍南北方向有南大門、中門、金堂(大佛殿)、講堂依序而建,寺內並有東塔、西塔、戒壇院、二月堂、法華堂和正倉院等建築,與現今略有不同。

從參道朝東大寺步行不遠,便可望見巨木建造的南大門,莊嚴偉岸,其石階級距亦甚高於一般階梯,對於年長者的登臨或有不便,於是攙扶著母親小心翼翼地拾階而上,不久便看見南大門兩側供奉著佛教護法神──金剛力士像。

南大門建於平安時代末期,採用當時中國宋代建築技術的新樣式,後因大風毀壞,重建於鎌倉時代的建仁三年(一二○三年),而金剛力士像也是在這次重修時,被安奉在南大門的兩側。

穿過南大門,沿著參道繼續北行,即可至江戶時代重建、被迴廊圍繞的中門,此處有工作人員驗票,穿過廣大前庭,繼續往北為,迎面而來的是耀眼金堂(大佛殿),巍峨壯麗,寬五十七公尺、深五十公尺、高四十八公尺,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木造建築。

於此,我與家人心懷崇敬,上殿禮佛,殿上「盧舍那大佛」慈悲莊嚴,無不令參拜者油然心生讚歎。

據《續日本紀》記載,「東大寺」的緣起可追溯至神龜五年(七二八年),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未滿一歲皇太子基親王「菩提」早逝,尊崇佛教的聖武天皇在若草山麓建造山房,並有智行兼備的智行僧九人常住為皇太子長年誦經,因此山房被稱為「金鐘山房」。天平五年(七三三年)金鐘山房改建為金鐘寺。

天平十二年(七四○年),聖武天皇行經河內國(今大阪)知識寺,參拜寺內供奉的盧舍那佛後,興起鑄造雄偉莊嚴大佛的構想。天平十三年(七四一年)聖武天皇下令建造國分寺,翌年,聖武天皇將金鐘寺改名為金光明寺,並立為華嚴宗國分寺的總本山。

天平十七年(七四五年)選定在金光明寺開啟鑄建的工程,直至天平十九年(七四七年)開始鑄造盧舍那佛,並將寺名改為「東大寺」。天平聖寶四年(七五二年)盧舍那佛鑄造完成,並舉行「大佛開眼供養會」。

隔年,天平勝寶五年(西元七五三年)鑒真大師東渡抵達日本,翌年於東大寺設戒壇,由鑒真大師為聖武天皇及四百眾傳授戒律。

根據《延曆僧錄》可知,天平時代的大佛高十六公尺、重約二百五十點二噸,而銅製的蓮花座重達一百二十九點二噸,因此合計重達三百七十九點四噸,是世上少見的特大銅鑄佛像。

然而,東大寺因一一八○年及一五六七年的兩場動亂,金堂、戒壇等院遭焚毀,致使盧舍佛自一五六七年起暴露於風吹日晒之中,長達一百一十七年,直至一六八四年的江戶時代,公慶上人為重修興建金堂和盧舍佛,向德川幕府請願,遂於一六九一年完成大佛的整修工程, 一六九二年舉行長達五十天的「盧舍那大佛開眼供養會」,一七○九年大佛殿終於重建完成。而今日的東大寺的規模僅為原先的三分之二,而重修後的盧舍佛高度也減為十五公尺。(註)

另外,東大寺正倉院的珍藏,亦是舉世聞名,對於研究唐代文化及日本與亞洲交流史,更是當今唯一的「傳世」實證。

西元七五六年,日本聖武天皇駕崩後,光明皇后分五批捐贈聖武天皇生前珍愛之物,以及盧舍那佛開光儀式使用的佛具、器物,並將聖武天皇日常用品交付東大寺保管,東大寺將這批遺物收藏於正倉院。自一九四六年起,奈良國立博物館每年秋季舉行名聞遐邇的「正倉院展」,展品即皆出自東大寺正倉院的珍藏。

平成十年(一九九八年),古都奈良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在全世界中只有東大寺建築群還完整保留唐代寺院的風格,因此東大寺的建築、雕刻、佛像等文物被認定為日本國寶,對於日本史乃至世界佛教史,皆為極重要的文化遺產。

參訪東大寺後,彷彿有種經歷時空穿越的錯覺,親切而又陌生。與家人沿著參道從容地步出南大門後,即見眾多鹿群圍繞在遊人身旁,樹林裡的微風不時穿隙而過,輕撫著一切,長林、鹿群、古老的東大寺與其中的鏡池,偃息在一片天光雲影之中,似等待著已訪、當訪、未訪的有緣眾生。

註:據東大寺官方網站簡介為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