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導演、編劇、演員 爾冬陞正向看待趨勢 練好基本功夫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7.01.22
1949觀看次
字級

2016年底,他帶著重拍經典舊作《三少爺的劍》,從香港飛到台灣、中國大陸,馬不停蹄做宣傳,媒體除了關心他從19歲演出三少爺角色,到籌資選角重拍《三少爺的劍》的過程之外,最想從這位電影人身上獲得的訊息,還是他如何看待兩岸三地電影圈的生態消長。他對年輕導演語重心長︰「這些年輕導演就像我們以前一樣,非常刻苦拍片,預算有限,跟台灣年輕導演也是一樣的。但終歸還是要把故事寫好、感動人心,不用去管科技怎麼變化,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最原始的基本面。」

未滿六十歲,電影生涯超過四十年,從演員到導演、編劇、監製,一輩子專心投入一個行業。出身演藝世家的爾冬陞,除了父母兄長皆為知名演藝人員外,家族中至少有二十多個人從事與電影相關工作。他出生香港,但曾於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期間,跟著父親舉家避往台灣,在台灣念了三年小學,十八歲成為邵氏演員後,台灣民眾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少爺的劍》裡的三少爺,以及《倚天屠龍劍》裡的張無忌,陸媒對他的印象則是「普通話說得最好的香港電影人之一」。

二○一六年底,他帶著重拍經典舊作《三少爺的劍》,從香港飛到台灣、中國大陸,馬不停蹄做宣傳,媒體除了關心他從十九歲演出三少爺角色,到籌資選角重拍《三少爺的劍》的過程之外,最想從這位電影人身上獲得的訊息,還是他如何看待兩岸三地電影圈的生態消長。

香港電影圈 回歸基本面

近年來香港電影新導演輩出,記者問爾冬陞這是否象徵香港電影即將復興?爾冬陞說︰「香港人的生存能力一直很強,以前香港有很多工業,像手表、玩具、服裝等,現在基本上全部移到大陸去了,可是電影還在。」他認為,當每個國家都自己增產(電影),海外市場消失,加上數位化科技影像的趨勢,像他這樣的成熟老導演往大陸發展後,自然會空出許多空間給新人。「以前新人入行沒有十年、八年當不了導演的,可是現在不一樣,學院派的人出來了,製作成本也降低了,政府也給輔助。有些年輕人用很刻苦的方式,拍了很多電影,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就出現許多新導演。」

由於中國大陸擁有為數龐大的觀眾群,造成近來香港創作多以中國市場為考量,像是鬼片、政治敏感等題材都不能拍,「這些片子其實不好看,對香港觀眾來說,不夠刺激,要暴力沒有暴力、要胡鬧不能胡鬧。」爾冬陞說︰「香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情願看台灣片、也不願看香港合拍片。」

但是,在他看來,每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負面的,但還是會有正面影響。中國的經濟體系龐大,就像個黑洞一樣見不到底,但這是趨勢,有時正因為如此,本土電影人才需求大增,才造就新一代導演發展的機會。

「這些年輕導演就像我們以前一樣,非常刻苦拍片,預算有限,跟台灣年輕導演也是一樣的。但終歸還是要把故事寫好、感動人心,不用去管科技怎麼變化。錢的事情,找個好監製幫你搞定,你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要回歸最原始的基本面。」

台灣電影圈 缺專業監製

至於台灣電影,爾冬陞透露,一年前曾來台灣見了一些年輕導演,但沒能找到合作對象,不過,二○一六年在上海電影節,看到台灣新銳導演陳宇詰的《再見女兒》,非常驚豔,希望以後能有合作機會。

爾冬陞直言,「台灣是沒有專業的監製,不是沒有人,製片人有些沒有銜接上去,大陸的製片人是搞金融的,監製是會拍戲的,其實製片人很重要,找錢是一個人,然後監製去思考怎麼樣選題材、怎麼幫導演拍這部戲、怎麼推廣,這個是要很專業的,所以我不覺得是創作的人不足,年輕人一定沒有經驗,一定要找人帶,那帶他的人沒有的話,那就不行了,香港現在遇到的情形跟台灣一模一樣。」

對於台灣的電影政策,他認為應該改變抽籤配額限制的思惟,因為大陸對台灣電影沒有限制,儘管透過網路也看得到,「但我們很尊重版權,又不能呼籲大家在網路上看這些沒有進來的電影,翻牆出去看,其實它們跨區有版權的,我覺得這些思惟都要改變。」

大陸電影圈 三個月一變

如今大陸的電影市場大開,爾冬陞說,大陸現在拍戲非常奢侈,他的《三少爺的劍》開始搭景的時候,七、八百人一個景,然後慢慢搭景慢慢撤,撤到最後也有四、五百人,真的非常奢侈。

「中國大陸馬上就要過四萬個螢幕,超過美國了,在若干年之後,一定是美國雙倍的螢幕,那可能是上千億的票房,到時候整個生態是怎麼樣,沒有人搞得清楚,再加上現在Netflix這種,以後看電影怎麼看呢?因為在幾年前,整個大陸看電影,手機已經超過筆電和iPad,好幾年前已經全部在手機看電影,那將來的收費怎麼樣呢?影院的價值在哪裡呢?沒有人知道,大家都在估的,所以我現在已經決定這些事情跟我無關,我跟所有的導演合作,就是把我們基本的故事弄好,就去拍戲,就這麼簡單。」他說,拍電影沒有專家,包括科技與媒體全球化的過程,所謂「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現在整個中國市場,很多行業只要三個月就有很大的變化,「以前我的人生規畫,我的工作是用九個月來規畫,現在我也不太知道春節後,華語電影會怎麼樣?它會全面開放?還是非常嚴的收緊?政治上的問題沒有人知道。」

不同市場不同受眾

創作者可以堅持自己的方式

爾冬陞對於台灣有一份濃烈的情感,主要是因為當年他雖是邵氏簽約演員,邵氏也擅長造星,但在片酬上卻是出了名的苛刻,多數演員只賺到名聲,沒賺到錢。爾冬陞坦言自己曾預支片酬,離開邵氏時還必須向哥哥姜大衛、秦沛借錢償還。

但台灣製片公司找上他與林青霞合作兩部電影《七隻狐狸》與《情人看刀》,他才第一次真的賺到了錢。爾冬陞笑道:「後來我每次沒有錢的時候,中視就會找我演電視劇,我都開玩笑,中視是救命恩人。」當年他第一次為中視主演的古裝武俠劇《飛燕驚龍》,由臥龍生原著改編,與同樣待過邵氏的施思做搭檔,收視非常轟動,日後又為中視演出《塔裡的女人》與《一代皇后大玉兒》。

也因為在台灣賺到錢,才能實現他拍電影的理想,爾冬陞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天天星期七》,以嚴肅的精神病患為議題,卻用戲劇化娛樂的手法包裝,叫好又叫座。此後導演之路並未一路順風,日後為他定下江山的《新不了情》還曾經找不到投資人,甚至誤傳他為拍此片抵押房子。

二○一六年底,他來台時曾受邀到政治大學分享經驗,爾冬陞對台灣的學子說,相較於香港人,台灣人掌握語言優勢,他建議想要從事電影產業的同學,若有志於前往中國大陸發展,可以多了解中國的現況。畢竟兩岸分治六十多年,認知上一定有許多落差,創作者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文化,寫出的作品才能讓觀眾接受。

但是否必須為了市場,改變自己的創作?或許如他在另一場專訪所說︰「內地市場太大了,你不可能滿足全中國觀眾,絕不可能的。年齡不同的人,不同的受眾,都應該在這個市場上找到他喜歡的電影。」以他來說,無論將來市場如何演變,「我不會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式。」

小檔案

爾冬陞,1957年12月28日生於香港九龍城,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和演員。

爾冬陞出身演藝世家,父親爾光是香港電影製片人及導演,母親紅薇是1940年代知名演員及配音員,紅薇與第一任丈夫嚴化育有4子1女,老三秦沛和老四姜大衛皆為香港著名演員,秦沛兩度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姜大衛是亞洲影帝。

1975年,爾冬陞中學畢業,當時已是亞洲影帝的姜大衛願資助他到加拿大讀書,但爾冬陞決定追隨兩位哥哥進入電影圈,成為邵氏基本演員。1977年得到楚原導演提拔,演出《三少爺的劍》一戰成名,19歲的他與狄龍、傅聲、劉永等被列為邵氏一線小生。日後爾冬陞翻拍這部讓他攀上人生高峰的電影,請來徐克掌鏡,於2016年11月金馬國際影展首映。

1985年邵氏停產,爾冬陞決心轉型,1986年完成導演處女作《天天星期七》。這部以精神病患為題材的電影,曾引發爭議,一度無法上映,但最後叫好又叫座,他的同母異父哥哥秦沛拿下香港金像、台灣金馬雙料男配角獎,在香港的票房也衝至千萬元,為同類片之冠。

1992年爾冬陞與陳望華成立電影製作公司「無限映畫」,開始獨立製片業務,1993年推出文藝片《新不了情》,此片為他奪得第1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3項大獎,同片中袁詠儀、馮寶寶、秦沛亦分別獲得最佳女主角、女配角及男配角獎。至此,爾冬陞由演員到導演,成功轉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