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23 藝術家艾克曼用想像力 打造都市新體驗

楊慧莉 |2016.07.23
1195觀看次
字級

想像力,是創新和進步的原動力,各行各業皆然。美國藝術家艾克曼在一次不期然的情況下急中生智發揮想像力,「把漁網撒向天空」,從此不僅走出更寬廣的藝術人生,也一改都會景觀,讓藝術在與都市人的互動交流中,再現生命中的種種驚奇。...

藝術生涯
從畫家到雕塑家

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 1966-)熱愛藝術,念完大學後,決定往藝術之路發展,可惜她申請了七所藝術學校,全部槓龜。

然而,她沒有因此放棄,靠著自立自學,持續畫了十年,終於成為畫家,申請到傅爾布萊特基金會的獎學金(Fulbright)前往印度辦畫展。

畫展差點開天窗

當艾克曼到達印度城鎮馬馬拉普拉姆(Mahabalipuram)時,發現出發前打包運送的畫作還沒到,眼看即將開展,讓她有些心焦如焚,打算祭出補救措施。

馬馬拉普拉姆是個魚村,當地可見許多雕刻作品。艾克曼想改做銅雕,不過礙於大型銅雕製作過程既笨重又成本高而作罷。

當她走在海灘,看到漁民將漁網捆成一堆堆放在沙灘上,突然給了她靈感:何不棄笨重實心的素材,改用漁網製作大型雕塑?

艾克曼的第一件雕塑品是與當地漁夫合作完成,取名「寬臀」,有自我解嘲的況味。當他們一起把作品架起來拍照時,柔軟的雕塑面隨風擺盪出各種形態,看得她如癡如醉。

先前,艾克曼研究過傳統工藝,轉向雕塑創作後,仍持之以恆。她後來去立陶宛跟那裡的師父學蕾絲編織,想讓自己的雕塑作品更富細節變化,不過她最想要的還是,讓作品大到不僅可讓人觀賞還能徜徉其中。

一句話邁入新境

回到印度後,艾克曼再度靠著當地漁夫們的幫忙,完成一件上頭打了一百五十萬個結的雕塑品;作品之後在馬德里展出,吸引葡萄牙一位河濱設計師的目光,前來洽詢是否可以把她的雕塑品打造成一個可永遠擺放在城市的公共藝術。她的作品向來是「精細而短暫」,與對方所要求的「耐用而永久」大不相同。對方的一句話讓她開始思索新的可能性。

為了做出這樣的作品,接下來的兩年,艾克曼尋找新的材質,除了輕柔得足以隨風擺動,還要承受紫外線、鹽分、氣壓和汙染;此外,她還得想出如何在交通要道的中央架起這樣的網製雕塑品。結果,她與助理架起了四萬五千磅的鋼環;為了讓作品既能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又能耐得住颶風吹拂,還找來高明的航空工程師幫她解決「精準樣態」和「輕柔擺動」的兩項挑戰。

一年後,艾克曼在解決了材質等問題後,終於成功架起五萬平方英尺大的蕾絲網,讓想像力成為現實。所架設之區原本默默無名,而今因作品的放置而有了自己的面貌。

當艾克曼第一次走入作品籠罩之區,看到風的舞動,除了有被庇護之感,還與遼闊的天空有了連結。

這一刻讓艾克曼的人生邁入新境:她打定主意要在世界各都市打造「雕塑」的綠洲!

因地制宜
讓藝術走入人群

經過多年的努力,艾克曼終於如願,讓自己大如城市建築般大小的雕塑品登上許多大城市的舞台,成為都會生活一股誘人的焦點。這種作品因可回應周遭如風、水和光等自然力,故以「環境藝術」見稱。

除了回應自然力的特色,作品在材質上也多有創新,從漁網到噴霧小水滴,應有盡有;此外,還結合了傳統工藝和科技,創造出持久性。知名的代表作有坐落於鳳凰城的《她的祕密是耐心》、葡萄牙波多城河濱公園的《她改變了》、費城市政廳的《悸動》等。

引人走出戶外

艾克曼的環境藝術不限都市,也出現在森林、田野和海邊。對她而言,這些都是很理想的置放環境,不過仍比不上人群聚集的都市角落。建造於都市的作品為那兒的人打造了一種置身其中的特殊感受;都市人置身其下時,會發現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

舉例而言,曾有個朋友打電話給她,告訴她一件奇妙的事:一位律師向來對藝術敬謝不敏,也從未逛過當地的美術館,卻在上班時間拉著辦公大樓的每個人走出戶外,一起躺在她的雕塑作品下;且各個西裝筆挺的躺在草叢裡,與身旁陌生人一起看著不斷變化的風。

凸顯地方特色

此外,艾克曼的作品亦有因地制宜、量身訂做的特性。舉例而言,坐落於費城市政廳廣場的作品《悸動》,讓她使用了一種比漁網還輕盈的素材。

《悸動》是艾克曼與地景建築公司奧林(OLIN)攜手共創,所創造的互動經驗也有別於艾克曼的多數作品。過程中,他們嘗試用噴霧小水滴創造一層可隨風而改變形態的乾燥薄霧,事後證明這些薄霧也會在與人互動中改變形狀,卻不會將人噴濕。

艾克曼用噴霧小水滴即時追蹤地底下地鐵列車的路徑,宛如用X光照出城市的循環系統,讓地上的人們對城市脈動有所感應。她希望藉由《悸動》創造地方感和公共的都會體驗。

事實上,除了打造都市新體驗和凸顯地方特色,作為環境藝術家,艾克曼發現自己還被賦予了「修復」的重責大任,如舊金山機場內的作品《每跳動一秒》,為的是讓人們通過安檢後看到作品能重拾平靜的心情。

擴大視野
不斷創新與實驗

而今,艾克曼的作品備受肯定。她不僅是古根漢獎學金得主,也以「改變都會空間內涵」贏得二○一二年的建築文摘創新獎。她引領了一個以「艾克曼工作室」(Studio Echelman)見稱的設計團隊;由於作品已走出傳統雕塑的方框並與科技結合,設計團隊常有機會跨領域合作,與全球優秀的航空工程機械師、建築師、燈光設計師、地景建築師和加工廠共事。每個合作都讓她受惠良多。

跨界合作的收穫

舉例而言,與奧林公司合作的《悸動》就是一個彼此密切合作的典型範例。奧林邀請她實地勘查;過程中,艾克曼和地景建築師各有想法,但都不堅持己見,這在設計界的合作案例中實屬少見。

艾克曼回憶當初的合作,表示:「他們的意見最後改變我的設計,讓我從原先打算的垂直性互動轉換成平面互動。愈跟奧林團隊交手,就愈發現這是關於如何能讓人們在廣場內走動。」

這個合作計畫也讓艾克曼投入了歷史,了解費城的鐵路發展脈絡,也因此決定運用「迷霧」這種嶄新素材,配合燈光,帶出火車的意象。

想像讓一切可行

今天,艾克曼的環境藝術在許多大都市的天際飄揚,或創造新的都市體驗,或為城市畫龍點睛,甚至賦予一些老舊都市新的活力。她的作品早已走出傳統藝術範疇,視野也在不斷擴大中。

艾克曼將這一切歸功於想像力的無遠弗屆。畢竟,若不是當初她把漁夫們打漁的網撒向天空,也不會走出傳統繪畫,邁向前衛的環境藝術。

每個想像力的發揮,對艾克曼而言,也代表重新投入一個新的挑戰。其中,最能展現想像力「天馬行空」特性的作品就是《1.26》。

當時,於丹佛市舉辦的美國雙年展主辦單位給了她一道難題:用一個雕塑品展現西半球三十五個國家彼此間的關聯。

儘管當下不知從何著手,但艾克曼仍決定再度發揮想像力。她想到地表變動可能造成的連鎖效應,以及先前發生的智利大地震和緊接而來的太平洋海嘯。結果,她從美國國家海洋氣象局所提供的海嘯數據中發現,「地震造成板塊移動,加速地球自轉,縮短了白晝時間」。作品《1.26》,代表的就是智利地震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共處同個地球家園的所有國家都因此少了白晝一點二六秒。

未來,艾克曼會繼續用想像力擴展她的藝術版圖,不斷地實驗和精進,為自己和觀眾創造出更多的驚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