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 病的源頭 2

文/定風坡 |2016.05.07
1427觀看次
字級

文/定風坡

說到疾病形成的原因,除了生理方面的因素,也與心理層面和個人的生活習慣息息關聯,進一步說明如下:

生理方面,除了上次我們談到人體的四大(地、水、火、風)增損會造成身體不調和,外在的行為也會引生五臟的病變,與中醫對臟腑的理論有共通之處。在《摩訶止觀輔行.卷三十二》中,記載了五種惡行會引發五臟及五根的病,這五種惡行相對於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包括不吸食毒品)。五戒對應於儒家的五常,是做人的基本規範,一個人的行為失序不當,長久下來也會產生相關的病症:

不戒殺則不仁,易招感肝臟及眼睛的病;不戒盜則無義,易招感肺臟和鼻的毛病;不戒淫則無禮,易引發腎臟和耳朵的病;不戒妄則無信,容易引發脾臟和舌頭的病;不戒酒(毒品)則無智,容易引發心臟和口腔的病。若能修正不當的行為,病症也會慢慢痊癒。其實,每個臟腑與其對應的官竅不僅有特定關聯,與其他臟腑更是息息相關,因此要從多方面檢討修正。

心理方面,以負面情感如過度的憂、悲、驚恐、嗔怒、焦慮等,引生相關的身心病為甚;中醫也提出人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意識太過強烈、持續,或突如其來的情志變化,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或精神異常。常態來說,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度的驚恐則傷腎。然而一種情志的反應也會傷及其他臟腑,如過度驚嚇、喜極,可能傷及心;悲極可能傷肺、傷肝等。同樣的,七情可以引發疾病,但也可以影響疾病的好轉與惡化。

其他如現代人普遍有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作息不正常、過勞、過逸、縱欲放蕩、酗酒等,長久下來都會造成身心的不協調。

所謂「萬病起於心」,若能知道致病的源頭,就可以在病未產生前善護身心,免於病後的調治,這才是養生的究竟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