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 病的源頭(1)

文/定風坡 |2016.04.23
3202觀看次
字級
人往往因不當的生活方式,而導致即使吃健康的五穀雜糧也難免一病。圖/陳瑞源

文/定風坡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一病」,這兩句話只對了一半。具體來說,應該是指吃的內容,與致病的原因並非絕對關聯。飲食只是疾病的原因之一。比方說,一群人吃同樣的東西,卻得了不同的病,檢討下來,多半源於不當的生活方式。例如,不愉快的飲食環境、緊張壓力、吃太快,或者吃完飯馬上劇烈運動,皆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胃病;甚至現在普遍的食安問題,大家會把箭頭指向業者不良、政府監督不周,但是追本溯源,如果不是民眾長久以來習慣追逐便宜又好吃的口腹之欲,商人如何在成本與利潤之間取得平衡呢?

佛教認為致病的原因有很多,人心不善及執著種種外境,皆會引生疾病。如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第八,列出了六種致病的緣由,簡要說明如下:

一、四大不順。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身體內堅硬的部分,如筋骨,屬於地大;血液、痰唾、大小便等屬於水大;體內的暖氣、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人體就是由這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四大不調和,人就會生病。

二、飲食不節。飲食沒有節度,暴飲暴食或營養不均衡,也會生病。

三、坐禪不調。靜坐,是宗教修行的方式之一,不為佛教特有。然而坐的姿勢不正,或者心態不正,皆有可能引生身心的疾病,這時就需要求教於有經驗的老師,或者暫停一段時間,找到問題再加以對治。

四及五為鬼神得便、魔神相擾。這兩者的關鍵,主要還是心態問題。人的心念不正,如妄求神通或想即刻成就,乃至過度精進而產生執著,也有可能引發身心的病變。

六、惡業所起。惡業,指的是個人不當的行動、語言、心思,如果沒有察覺修正,也會引生後續的不良效應,就如前述的食安問題,即是一例。

《維摩經》裡,維摩居士為了開示眾人的疑惑,說道:「眾生因執著有我,才會產生煩惱和疾病。」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說,無異是一記當頭棒喝。它提醒我們要時時反省自己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因為一個人會生病,多半還是有脈絡可循,若能事先做好預防,事後加以補救,仍可保有健康,維持良好的生命品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