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北京雍和宮之三絕

文與圖/林政儀 |2015.10.07
4201觀看次
字級
建於清乾隆年間「萬福閣」內的白檀香木彌勒佛立像。圖/林政儀
清乾隆皇帝生母禮佛的「照佛樓」內金絲楠木佛龕。圖/林政儀

文與圖/林政儀

九月中旬的北京,天氣是清爽的。與友人為避開北京馬路的擁堵,選擇搭乘地鐵二號線到「雍和宮站」。下車出站後就看到路標——「往雍和宮」,也許是周六,路上遊人不約而同地朝同一方向前進。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雍和宮大街,西側隔街為國子監街,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這座清代皇家寺院,曾是雍正皇帝登基前的親王府邸,也是乾隆皇帝的誕生之地。

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雍正帝將此「潛邸」改成行宮,稱「雍和宮」。乾隆皇帝即位後,將雍和宮覆瓦——綠琉璃瓦全部更換為有帝王象徵的黃琉璃瓦,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將雍和宮改為皇家寺院,仍稱「雍和宮」。

走入雍和宮雄偉的牌樓後,即是一條幽長的昭泰門甬道,兩側的銀杏是京城名景,雖已入秋,仍是綠葉成蔭,與前年此時到訪時的黃金鋪地大相逕庭。雍和宮建築群從南至北,有牌樓門、昭泰門、雍和門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殿,構成了雍和宮數百米的中軸線,形成了前後六進大殿,建築與宮內陳設融入漢、滿、蒙、藏各族特色。

雍和宮除了是皇家寺院,更以「木雕三絕」聞名於世。

第一絕是法輪殿後殿的「五百羅漢山」。法輪殿內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鎏金法像,高達六公尺,甚為莊嚴壯觀。宗喀巴大師法像身後的五百羅漢山,高近五公尺,長三.五公尺,全由珍稀的紫檀木所雕刻而成的,走近一看,有崇山峻嶺、老松古柏、巍巍寶塔、亭台樓閣,其中石徑、小橋流水相續,且隨著山勢而曲徑通幽,置於其間的五百羅漢像由金、銀、銅、鐵、錫鑄造而成,雖每尊高僅十餘公分,卻栩栩如生地佇立於廣袤天地。

出了法輪殿繼續往北走,即是「萬褔閣」。建於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間,外觀是飛檐三重,其內三層,中間上下貫通,環以迴廊。閣中供奉舉世聞名的彌勒佛立像,由巨大白檀香木雕成,高十八公尺,地下還深埋了八公尺,這尊彌勒佛是雍和宮的第二絕。此乃第七世達賴喇嘛從尼泊爾購進一整株巨大白檀香木,由西藏經四川走水路,歷時三年運至北京,上貢乾隆皇帝。

白檀香木彌勒大佛面相莊嚴、體態宏偉,全身貼金,鑲以各式珠寶,佛面高度在樓閣的三層之上,而佇立於彌勒佛前,必須仰望才得以瞻仰到彌勒佛聖容。一九九○年八月「雍和宮大白檀香木彌勒佛立像」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為獨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

雍和宮的第三絕是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內金絲楠木佛龕」。照佛樓原是乾隆皇帝生母禮佛之所,樓內供奉的是一尊銅胎釋迦牟尼佛像。佛龕從地面直達樓頂,高五.五公尺,寬二.五公尺,選用名貴的金絲楠木雕鑿而成,全龕雕飾有九十九條金龍雲紋環繞其中。遺憾的是,清乾隆年間吏部尚書汪由敦題照佛樓聯:「雨花莊寶相,湛日朗心珠」,今已不復見。

一九六一年雍和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一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在這座京城第一的佛教寺院,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眾人井然有序地禮佛,在此耳不聞塵世的喧囂雜沓之聲,只見殿前繚繞的香煙自漫其中。

後記:在寫這篇文章時參考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大清盛世》大清朝前六朝帝系年表,乾隆皇帝的誕生日為一七一一年國曆九月二十五日(康熙五十年農曆八月十三日),意外發現,今年二○一五年國曆九月二十五日,農曆竟也是八月十三日,相隔了三百零五年,兩日的國曆與農曆完全相同,讓人深感不可思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