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經濟崛起 終身資歷將譜休止符

編譯/任中原 |2015.08.22
1764觀看次
字級

編譯/任中原

在已開發國家,勞工原本被歸屬生產線或是白領的受薪者,工作有保障,但只是一台大機器中的小螺絲。另外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包括許多婦女在內,他(她)們現在從事的是一些刺激但較缺乏保障的工作,包括兼職者、臨時工、自由工作者,以及自我雇用者。如果從傳統的定義來看,這些根本都不算是工作。

這種「零工經濟」肇因於科技及全球化。企業將工作機會從西方世界外包到亞洲及非洲,並改變大部分工作的條件。原本由企業承擔的財務及勞資契約風險,已轉由受雇者承擔。

創投基金負責人漢諾爾及羅爾夫最近在《民主》月刊上撰文指出:「終身資歷的時代已一去不返,更別談終身性的工作及經濟保障;取而代之的新經濟模式,意圖將全職勞工轉變為合約工、勞力供應者及臨時工。」但美國就業數字迄未反映此種轉變。

然而,許多人對這種缺乏保障且充滿風險的世界,似乎相當欣賞。歐洲及美國有更多自我雇用者表示,他們比以往受雇時更能「樂在工作」。許多自我創業者喜歡這種自由自在及一切靠自己的感覺,何況還有可能一夕致富。

微型公司掘起 須研擬新雇用合約

從2000年以來,英國共增加140萬家「微型公司」,員工從零到九人。美國「自由工作者聯盟」估計,目前全美有5300萬名形形色色的自由工作者,包括2100萬個獨立承包者。千禧世代(1980—2000年出生者)中,約82%相信未來將是自由工作者的大好時代。

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工作生涯並不是一份能託付終身的安全工作,而是創設一家科技新公司,在「天使投資人」支持下從小企業搖身變為魅力十足的公司。他們夢想能成為臉書的祖克柏,或Google的佩吉與布林,而不是一家專業服務公司或上市公司。

然而夢畢竟是夢。2000—2014年間,英國自我雇用者的平均所得減少22%,儘管創造了73.2萬個就業(總就業數增加了110萬),新就業型態的獎賞只會由少數人得到,其他都是輸家。

面對這種新情勢,政府當局的挑戰是擬出一套新的雇用合約,以因應正在改變中的勞動力結構。退休年金及帶薪病假等福利,通常只有正職員工才享有,且活得愈久就領得愈多,但現在由於工作結構解體,使一些經常換工作、擔任顧問或經營微型企業者也需要類似的支援。當許多人已經不再想要以往有保障且呆板的工作形態時,政府不能對過去的作法難以忘懷。如今很少人還想當大機器的小螺絲。在新的工作世界裡,政府必須在企業因襲舊規及勞工慘遭剝削這兩種之間,畫出一條分界線。

新經濟革命來襲 矽谷嚴陣以待

美國政治人物及矽谷創業者都嚴陣以待地面對下一件大事:零工經濟革命。安排零工派遣的人力資源業者目前所採取的經營模式,被形容為「趕底經濟(race-to-the-bottom economy)」,及「本世代的產業革命」。

「零工」一詞源於1920年代。麥肯錫公司六月的報告中曾為「零工」正名,形容這些人是「在數位化市場中交易的臨時工」,估計全美工作年齡的人口中約有1%歸屬此類,包括一些已經有兼職、甚至全職工作的人。

目前還很難找到這場革命的明證,因為美國離「零工之國」還很遠。依據政府數字顯示,全美有工作的人之中,95%皆屬正式員工,比例與10年前差不多。但的確有愈來愈多人不願自我雇用,也不願身兼數職。

其實許多靠「零工經濟」討生活的勞工,應該算是自我雇用者。但過去10年來,全美自我雇用及單幹的勞工已緩緩減少,占勞工總人數比例從2005年的7.7%,降到目前的6.5%,更遠低於1990年代中期時的8.5%。

一些勞工可能有一項主要工作,同時也在周末透過TaskRabbit或Etsy賺些外快。但這類身兼多職者占總勞工人數的比例也降到4.8%,低於2005年及1995年時的5.5%及6.3%。

如果對「零工經濟」賦予不同的定義,所得到的數字也就不同。據主計局最近估計,「臨時勞動力」占美國已就業勞動力的8%,範圍涵蓋派遣性零時工及隨叫隨到的勞工。

但無論規模有多大,「零工」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政治「斷層」。紐約市長白思豪試圖抑制Uber在紐約的成長勢頭,卻反而促使共和黨總統角逐者盧比歐自駕Uber出租車在全市兜風;另一位共和黨總統角逐者保羅表示,這類服務既能刺激經濟,又壓低物價。加州政府更對Uber展開一場訴訟戰,主張駕駛人應被歸類為員工,而非承攬人。

Uber及類似的業者日益活躍,顯示員工與雇主之間的關係正逐漸減弱,而一些關鍵性的經濟指標也逐漸反映這種轉變。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美國人可能已經屬於「零工經濟」體系;不過與1.57億的勞動人口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截至去年底,Uber在全美國約有16萬名簽約駕駛人,今年卻準備經由IPO募集500億美元,此一股價總市值約與通用汽車相當,而通用單單是上季就賣出240萬輛汽車。

布魯金斯研究所勞動市場經濟學者波特雷斯表示,從股價總市值來看,Lyft及Uber等公司似乎很重要,但這些公司真正承擔的經濟責任其實沒那麼了不起。

經濟學者強調,一些人認為「零工」是因為有了智慧手機及App而大行其道,但這根本就是異想天開,因為各種經常性工作與非經常性工作,原本就互補、共生。因此「零工經濟」究竟只是一種邊緣現象,還是當真會因為智慧手機及App普及而引發這場革命,仍有待觀察。

本版與經濟日報〈酷全球〉周刊同步刊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