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3 艾爾喜的書法塗鴉藝術 不僅搶眼更開人心眼

楊慧莉 |2015.08.08
1234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華人世界有形同藝術的書法字,阿拉伯世界也有。近來,街頭藝術界的後起之秀艾爾喜將古老的阿拉伯書法字融入自己的塗鴉創作中,讓人見識到阿拉伯書法字之美。然而,艾爾喜的街頭藝術不只擁有美麗的形式,尚肩負社會改革的責任和對文化、族群間相互包容的期許;每個作品都傳達出和平與希望的訊息,不過觀者卻無須因語言隔閡而自絕於門外,其自成一體的美感本身就是最好的文化邀請。

生命軌跡 從商業顧問到藝術大使

艾爾喜(eL Seed, 1981-)祖籍突尼西亞,於法國巴黎出生和長大。他成長於嘻哈文化正盛的九○年代,很早就接觸說唱、地板舞、塗鴉等街頭藝術,尤愛塗鴉。十六歲時,他開始拿著噴漆灌在巴黎郊區作畫,在街上從做中學和觀摩裡發展出自己的塗鴉創作風格。不過,他當時只把街頭塗鴉當作很隨意的嗜好。大學時,他很務實地主修商學系,準備將來從商。

追本溯源學阿語

儘管在巴黎長大、說法語,艾爾喜並不覺得自己是法國人,而對於突尼西亞的認識也僅止於跟著父母說些家鄉話。十八歲時,為了更認識自己的「根」,他決定學阿拉伯語。在文化尋根之旅中,他認識了許多阿拉伯世界的藝文人士,尤其深受巴勒斯坦民族詩人達爾維什(Mahmoud Darwish)和伊拉克藝術家哈蒂斯(Sundus Abdul-Hadi)的影響,他們都於作品中無畏強權地敢說真話。

後來,艾爾喜又發現阿拉伯古老的書法藝術,便開始臨摹多位知名的阿拉伯書法家的筆法,並漸漸愛上這項藝術。隨著這分喜好的發展,他對塗鴉的態度也不一樣了。他開始在自己的塗鴉創作中融入了阿拉伯的書法體,發展出一種獨特搶眼、他稱之為「calligraffiti」的新藝術形式。

移居紐約闖藝界

霎時,艾爾喜從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找到文化歸屬,也發現新的人生志趣。在此之前,他已於大學商學系畢業,成為一名商業顧問。如今,他決定棄商,全心投入藝術創作裡。二○○六年,他落腳紐約發展志趣,將詩文、阿拉伯書法和生動設計匯聚於一體的作品開始陸續出現於世界各地的牆面、建築、博物館、藝廊和清真寺,從倫敦街頭到巴黎藝術展及卡達的公路隧道,甚至後來攻進了時尚業,幫知名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設計領巾圖案。

然而,艾爾喜的作品並不只是以搶眼的造型吸引世人,其背後的信念才是他創作的最大動力。他的作品中有著他對當代事件的關心和質問,希望能藉由作品裡所傳達的訊息凝聚世人,讓彼此更包容。

回鄉改造表心聲

舉例而言,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名突尼西亞的貧窮攤販布瓦吉吉(Mohamad Bouazizi)因不堪城管人員的羞辱引火自焚而亡,讓長期以來處於暴政之下的民怨一觸即發,引發茉莉花革命,開啟了「阿拉伯之春」的序幕。這場反抗獨裁暴政的民主革命讓突尼西亞的執政者班阿里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

一年後,艾爾喜於布瓦吉吉的忌日當天,到突尼西亞的古城凱魯萬(Kairouan)與當地居民一起動手把當地一片巨大的牆面改造成一幅美麗的壁畫。艾爾喜表示,自己只是善盡一個藝術家的責任,說出對祖國發生之事的看法,新生的壁畫「並不是在慶祝茉莉花革命,而是作為團結突尼西亞國民的表徵」。他認為真正的革命是在班阿里逃亡後才開始,在他與六個當地居民一起完成作品時的當下。

凝聚人心促交流

艾爾喜最受矚目、也備受爭議的作品是二○一二年於家鄉加貝斯(Gabès)清真寺尖塔上的創作。當時,他回到家鄉想找一面牆作畫,結果他相中了清真寺高五十七公尺的尖塔牆面。於是,他找到清真寺的教長,在說明來意後,這位教長喜出望外:「感謝阿拉,你終於來了。」原來,這座清真寺自一九九四年創建以來,有十八年時間都維持灰撲撲的牆面,讓教長早就想找人整飭了。結果,艾爾喜出現!

創作中,清真寺教長完全放手,讓艾爾喜自由發揮。他在回教齋戒月中把宗教地標變身為一個公共的藝術品,引來當地部分保守人士斥之為「宗教褻瀆」的評論,當地媒體也低調回應。所幸,此作品後來引發國際媒體「佳評如潮」的關注,讓當地居民與有榮焉。

由於作品裡都會放進某段引文或詩篇傳遞訊息,艾爾喜在這座尖塔上引用了他認為最足以呼應時代氛圍的《可蘭經》經文:「噢,人類啊,我們讓你們由男女所生,成為族群和部落,就是要你們相知相惜。」

對主事的清真寺教長而言,艾爾喜的作品可望成為吸引人前來朝聖的新地標;但對艾爾喜而言,作品所蘊含的「和平、包容和接納」的訴求亦同顯重要。作為一位阿拉伯族裔的藝術家,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重新凝聚族人的心,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阿拉伯文化。

創作點滴 打開你的心

艾爾喜創作時很隨興;當他看到「有感」的地點或突然有個點子,在稍事規畫後,就會即興創作,且不管在上頭寫什麼,都會盡量與當地的文化氛圍相契合。色彩上,他有時會搭配當地的景觀色調,相互映襯;有時又會故意製造違和感,讓作品「跳」出來。

艾爾喜到過世界許多角落,尤愛家鄉那些人煙稀少卻極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的景點。他曾到突尼西亞的阿古達小鎮(Akouda),在一處古老清真寺的階梯上作畫,但隨即遭到破壞。對此,他不以為意,反倒覺得是與當地居民進行一場歷史的對話,促使人們重新思索藝術在回教世界的地位。

為何不用英文?

事實上,艾爾喜的世界創作之旅中,觀者的回應是他最重要的回饋,常據以修正自己的作法。

曾經,他總會在作品旁貼心地加註翻譯,讓當地人因「讀懂」他作品中的訊息而與作品產生連結,但幾次居民的過度反應,讓他有了不同的想法。

舉例而言,有一回,他在南非開普敦的一所學校寫下人權鬥士曼德拉的智慧箴言:「事情完成前總像不可能。」一位老兄看到了便說:「喂,你幹嘛不直接寫英文?」艾爾喜則回答:「如果你要求我用本地的祖魯語書寫作畫,我可能還會考慮一下。」

在巴黎,艾爾喜曾參與當地所辦的一個活動,在某個人釋出的牆面上用阿拉伯文創作,此人看了後急跳腳,當場要他塗掉,艾爾喜既失望又生氣。一周後,活動主辦者把他叫回來,請他在「跳腳哥」家門前的一堵牆上作畫。於是,跳腳哥只好被迫每天面對那堵牆。

一開始,艾爾喜想用阿拉伯文寫「怎樣!」這句稍稍帶有挑釁的話,可是他後來決定要表現得更明智一點,於是用阿文寫下「打開你的心」。

展現藝力 突破世間迷障

艾爾喜的作品不限空間,但他還是比較喜歡畫在戶外的牆上,坦言作畫供藝廊展出,只是為了維生,但在街頭作畫展出卻可「讓人人都享有藝術」。

讓藝術參與興革

「革命之後,人們變得更有創意,享有更多的自由,不再那麼害怕……革命前的突尼西亞,只有中上階層人士能親近藝術,但現在創作於街牆,人人都可一親芳澤。」艾爾喜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街頭創作能起帶頭的作用,讓藝術參與文化和政治的興革,使民風變得更開放、更民主、更自由。

另外,艾爾喜曾進行「遺失的牆」計畫,想讓世人看看不一樣的突尼西亞。他走訪多處古城,在當地創作,作品故事後來收錄於《遺失的牆》一書。他表示:「革命前,世人對突國的印象就是沙灘、陽光和水;革命後,只想探訪革命事發地點。」但他想藉此書呈現突國的不同面向,如這裡的人民、歷史和文化遺產。

藝術音樂無國界

不過,艾爾喜更「希望藉由每次作畫突破世間的一些陳規或迷障」。如:挑戰宗教極端主義和自由主義間的對立、藝術和宗教間的藩籬、西方文化霸權等。而今,他不再在作品旁加註翻譯,除了不想破壞作品的完整性,也不再屈居於文化霸權的陰影下。

艾爾喜對自己的藝術自信滿滿,相信觀者即使沒有翻譯,也能從作品的形狀、顏色和樣式感受其自成一體的流動美,「就像動人的音樂人人皆可聆賞,是無國界的」。

因此,當有人會視「無翻譯」的作品為吃閉門羹,但對艾爾喜而言,這反而是一種文化邀請,讓人們從不解中,心生想進一步去認識他國語言、文化和藝術的好奇心。

艾爾喜的此番見解適用於所有的藝術欣賞。許多時候,人們在藝術面前陷入「智識」的迷障而無心繼續欣賞。或許,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只需打開心,不去執著於表面「意思」,反而能因此走進更有意思的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