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歷史】 淡水福佑宮的望高樓碑誌

文與圖/林伯謙 |2015.07.07
3624觀看次
字級
認識台灣歷史 淡水福佑宮的望高樓碑誌 圖/林伯謙

文與圖/林伯謙

早年先民渡海來台,首先就得面對波濤險惡的台灣海峽。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郁永河前來北投採硫,其《裨海紀遊》有言:「台灣海道,唯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窳(指地勢低陷),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因此東南沿海百姓多會迎請靈應非常的護海女神媽祖隨行,一旦平安抵台之後,就蓋廟奉祀酬謝。

淡水是北台灣早期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口岸,淡水福佑宮在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開始構建,至嘉慶元年(一七九六)竣工,宮前緊鄰碼頭,正對觀音山,是淡水最早的寺廟,也成為市集發展的中心,而其奉祀主尊正是媽祖。

修建媽祖廟的同時,當地船戶還共同集資建造一座燈塔「望高樓」,此座燈塔後雖荒廢,至二次大戰時全毀,但在福佑宮右側虎門邊,仍可見一方幽黑古樸的〈望高樓碑誌〉,碑文記載二百多年前的珍貴歷史掌故,值得一說。

望高樓是靠民間力量興建和營運的台灣第一座燈塔。台灣南端的鵝鑾鼻燈塔初成於光緒九年(一八八三),而〈望高樓碑誌〉落款題署「嘉慶元年端月 日公立」,「端月」即農曆元月,顯然望高樓在福佑宮落成時也已完工,比鵝鑾鼻燈塔還早八十七年。

望高樓燈塔的建造,地方文史工作者說淡水河口附近有兩條咕咾石珊瑚礁,退潮時會露出海面,其形宛如龍蝦的二條長腳,當視野不清時,「龍蝦礁」屢被航海者誤認為港口,因此古人稱之為假港。這對出入港口的船隻非常危險,所以船戶合資興建一座中國傳統塔式風格的建築,取樓高可以遠望之意,故名「望高樓」。

而根據碑誌所述:「淡江港口係諸船出入要津之所,其東北勢旁,有假港一處,每遇黑夜,沙汕障蔽,莫辨真假,前經一二船隻誤認假港,致遭不利,爰是邀同船戶相議,捐資建立望高樓一座,在假港水涯。」「沙汕」指海濱沙丘地形,淡水港口東北角有一處假港,因為在暗夜有沙丘遮蔽視野,容易誤認為真港,致使船隻遭遇不利,所以才建立燈塔在假港的水邊,船隻由燈下南方進港,即可保障無虞。

為使燈塔永續經營,當時就有使用者付費的設計:「其建立費項,業經在港諸船允捐銀壹大元外,再到本港者,每次出銀肆錢,以為守樓工資、油火等費。」燈塔建成,後續還要有人守護,也要有照明的油火費用,因此在地船戶答應捐銀一元,其餘入港船隻,每次出資四錢,如此資金得以永不耗竭,「則眾生無迷津,而諸船皆利涉矣。」

值得一提的是,碑誌記載建成的燈塔,「付與福佑宮住僧度西倩工守護,每夜明燈,照應諸船。」也就是燈塔交付住在福佑宮的度西和尚僱工於夜晚守護。福佑宮主尊媽祖林默娘(九六○—九八七),在北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天成神,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卷五十〈天妃顯應〉記媽祖在宋代民間已立祠於州里,到元世祖至元中,「顯聖於海,護海運,萬戶馬合法忽魯循等奏立廟,號天妃,賜太牢。」

《元史》確實有多條封贈媽祖的史料,最早是《元史.世祖本紀》載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八月,「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不過清代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八七認為「天妃」封號應是從兩字逐漸增至十二字,所以至元十五年所封應是「明著天妃」;到二十五年(一二八八)才會增為「廣祐明著天妃」,然後一路遞增上去;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施琅平定台灣,上奏加封,清廷遂將康熙十九年所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再晉封為「天后」。

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道教神祇,然而讓人驚奇的是,奉祀媽祖的宮廟居然由佛教出家人常住!其實這在當時移民社會並非孤例,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同樣是樹璧禪師迎奉來台,由此可見當時佛道融合的特殊現象。 (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