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真義

文/依來法師 |2015.06.21
2747觀看次
字級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 佛教以慈悲為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也不是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圖/人間社
依來法師 圖/人間社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

佛教以慈悲為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也不是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是把快樂給人,「悲」是拔除他人痛苦。你有痛苦,我願意為你拔除,願意帶給你快樂,這就是慈悲。

慈悲不是僅對待有緣的人,而是不管認不認識,有苦難皆給予幫助,這就是「無緣大慈」;把對方當成自己,以同理心生起的悲心,就是「同體大悲」。星雲大師常言:「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因為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不捨眾生就是慈悲。

《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法華經》云:「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大智度論》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等,在在強調慈悲的重要性。普天下之事不能盡如人意,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唯有慈悲,才能成就事業。慈悲無敵人,「慈悲」是每個人心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傳播善美思想

慈悲有「一時的慈悲」,但只能濟人於燃眉之急;「熱鬧的慈悲」,好比參加一場攝受他人的齋戒法會,但也無法久長。那麼,什麼是「寂寞的慈悲」呢?就像社會那些從事文化事業的人,默默耕耘,承受寂寞之苦,雖然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關注,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無遠弗屆。什麼是「永恆的慈悲」?興學辦道,以教育方式,從根本上啟發眾生的慧命;著書立說,傳播善美的思想,就是「永恆的慈悲」。

一般人常認為佛教的慈悲,應該不過問世事,是消極的退讓。其實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是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積極的慈悲。

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也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更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或有所求的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無我無私。所以我們學習佛菩薩的慈悲,雙手變成慈悲的手,「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

我們的生命從哪裡來?是從「愛」而來。愛是生命的根源,沒有父母相愛,吾人何能得生?把愛淨化昇華,就是慈悲。佛陀為年老的比丘穿針引線,為生病的修道者倒茶侍候,佛陀對周利槃陀伽、尼提等弟子,都以慈悲特殊教化,而無差別心。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展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一切,都源於大師有著「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慈心悲願!

同體共生現慈悲

儒家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發揚大同世界的「共生」精神,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來體現民胞物與的「同體」胸懷。因為我們是「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因此,慈悲就是尊重生命、慈悲就是共存共榮、慈悲就是眾生與眾生之間的融和與尊重,因此要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來實踐慈悲。

奉行慈悲,重點是要以自他互易的觀念來行慈悲,自然慈悲心會油然生起。人間有了慈悲的光明,才能充滿溫暖的希望,所以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我們要以「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的願行,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同體共生互尊互愛,共存共榮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展現和平安樂人間淨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