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行走 楊念慈 怎麼會是軍中作家

文/李瑞騰 |2015.06.17
2976觀看次
字級

文/李瑞騰

資深作家楊念慈先生上個月二十日在台中病逝,享壽九十三歲。先生一九四九年來台,除短期居住台北外,沒有離開過台中,是標準的台中作家。先生自奉簡樸,淡薄名利,不喜成群結黨,身後交代樹葬,完全融入台灣土地。

五月二十三日,某報刊出先生仙逝新聞,記者當成重要文化新聞來寫,查閱文獻資料,訪問有關人士,態度敬謹,讓人感動!先生是我在台中一中讀高三時的國文老師,對我影響很大,緣於我對先生的認識,該報導有一些地方,和我的理解頗有差距,願藉此略作澄清。

首先是編輯所下的標題「軍中作家楊念慈93歲辭世」,以「軍中作家」為先生定性,這我沒辦法接受,理由如下:先生於八年抗戰期間為流亡學生,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國文系;一九四四年考入中央軍校,隔年畢業,在河南一帶服役,一九四九年來台,很快也就退役了,總計在軍中的時間不到十年,轉教職後,先後在員林實驗中學、台中一中、曉明女中、中興大學中文系任教,誨人不倦,此其間寫下了他一生重要的小說,如《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等。

報導中說「楊念慈與王鼎鈞、朱西甯、司馬中原等人同為抗戰、軍中作家代表」,這就不知道怎麼說了,把「抗戰」也拉進來,不知所以;至於這四位作家,後二者退役後還經常參與軍中文藝有關活動,稱「軍中作家」,他們大概不反對,但正如當年朱西甯辭世時,我寫的悼念文章之標題「他不只是一位軍中作家」;至於王鼎鈞和楊念慈,這個標籤,貼的不對。

其次是代表作的問題。該報導一開始就說「以小說《少年十五二十時》聞名的楊念慈」,本來是沒什麼不對,但此部作品晚出(一九八○),帶有點自傳性,二○一二年以「重現經典」的名目新版發行,容易被注目;不過我們得注意,楊念慈真正成名更早,代表作應是《廢園舊事》和《黑牛與白蛇》;《大地蒼茫》原發表時叫「大海蕩蕩」,二十五年後出版,已是二○一二年。這些都是長篇小說,後者原有意以三部曲之大河小說呈現,最終只寫了一部,已經讓人讚歎了。我覺得這更是代表作了。

前面說過,先生是台中作家,我曾在網路上看到台中市前副市長蔡炳坤和文化局長葉樹姍去拜訪他,這是對的;先生在台中約六十寒暑,留下那麼多的優秀小說,台中文學館應收藏他的作品,台中文學史至少應專節寫他。

輔出版的《台中文學史》(上、下,台中市政府文化局,二○一五年六月)在第五章第三節第四小節〈戰後台中文壇與中國來台作家〉用了八行寫楊念慈,書的最後有〈當代台中新文學作家小傳〉,也用了八行介紹楊念慈。也許受限於體例,也許受限於篇幅,但我總覺得,終其一生寫了十幾部小說的重要小說家楊念慈,在文學史上,不該只是如此。

一九四九遷台一系作家,曾主導五十年代以降數十年的台灣文壇,他們的功過如何?其個別的文學表現又如何?終必須客觀面對,但這和楊念慈無關,他不群不黨,獨立寫作,通過小說反思歷史與人生,進入他的文本世界,我們彷彿也回到了歷史現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