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21 超寫實雕塑家穆克 作品吸睛 扣人心弦

楊慧莉 |2015.03.28
2826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如果上個藝文人生故事裡的主角衛根創造了一種「難以漠視」的微觀「視界」,今天的專題人物穆克則創造了另一種「目不轉睛」的逼真「情境」。兩者同樣令人嘆為觀止,引發視覺震撼,不同的是,穆克的作品透過每個觀者的凝視,呼之欲出,與觀者在虛實之間相互交流、相映成趣……

自創一格
開拓超寫實新境

榮.穆克(Ron Mueck, 1958-),出生於澳洲,父母為在墨爾本發跡的德裔玩具商。從未受過正規藝術教育的他,無師自通地以在澳洲兒童電視節目和影界製作模型、操作人偶,開啟自己的事業。

後來,穆克搬到英國,在倫敦開公司,製作逼真的道具和模型,供廣告拍攝使用。這些高度擬真的道具只能顯現出某個拍攝角度,無法展現全貌,這讓穆克甚覺可惜,也益發想投入寫實雕塑的純藝術領域,打造出各個角度都精準無比的作品。

創新手法受肯定

上個世紀中葉的美國雕塑家韓森(Duan Hanson)以玻璃纖維、樹脂等材質,打造出與真人大小比例相同的作品。約四十年後,穆克亦以雷同手法模塑出栩栩如生的作品,不過在大小上已跳脫真人尺寸,呈現一種「收放」後的視覺震撼。除了覺得模塑出真人大小的作品沒什麼意思,穆克也想藉由收放作品尺寸,形塑出一種讓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一九九六年,穆克的幾尊小型雕塑隨岳母雷戈(Paula Rego,英國知名畫家)在畫廊的作品展出首次亮相,結果大受知名收藏家薩奇(Charles Saatchi)的青睞,不僅開始收購他的作品,並邀請他參加一九九七年的年輕英國藝術家聯展。

在聯展中,穆克展出《長眠的父親》,大獲好評,從此揚名國際,躋身藝壇。這個作品以三分之二的真人大小尺寸,用矽膠和複合媒材模塑出穆克已故父親的屍體樣貌,為求逼真,穆克甚至植入自己的頭髮;一展出,懾人的精緻度立刻成為展場上的「焦點」,讓人目不轉睛地放慢觀賞的速度。

超越一般的雕塑

兩年後,穆克高五公尺的《蹲伏男孩》再度成為威尼斯雙年展上「大」有看頭的作品。同年,他被倫敦國家藝廊任命為駐館藝術家,兩年任內接連創作了《母親與孩子》、《孕婦》、《船上人》等作品,其中八呎高、雙臂交握高舉、眼神下望的《孕婦》已於二○○二年,由澳洲坎培拉的國家藝廊以約一千五百萬台幣購得,創下當時在世澳洲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碼。

穆克的雕塑「忠於原味」,如實呈現人體的「細節」,從肌膚紋理、皺褶、筋脈、毛髮、瞳孔到神情、動作,一點都不含糊,精準度幾近完美。當觀賞者「盯」得夠久,會感受到一種「驚人之美」,完全不同於古典雕塑的形式美,但在被作品的逼真度吸引、靠近的同時,又發現與作品之間有種不可言喻的距離感。

另外,儘管穆克也像韓森刻畫普羅大眾,但他並不以描繪生活瑣事為滿足,而是將更深沉的人性和情感凝結在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所鋪陳的情境裡。這些都讓穆克的作品超越一般的雕塑,並將超寫實藝術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

出神入化
模塑中賦予生命

至今,穆克的作品已在全球各地展出,包括歐美、拉丁美洲、亞洲日本等地,集結一堆粉絲。雖然作品很吸睛,穆克本人卻很低調,甚少接受媒體採訪,談及所受的影響,他希望能讓作品自己說話。不過,在極少數的訪談和觀賞者提問中,仍可看出穆克創作歷程的蛛絲馬跡。

穆克表示,自己創作的靈感有時來自街上看到的一個影像,有時是從一個空間出發,想像要在裡頭放些什麼。至於他所形塑出的人物,有時是會藉助於照片、朋友或模特兒,但有時就光憑自己的想像,而他也常讓鏡子派上用場。不過,這些都只是引子,作品會歷經演化過程,跳脫原來樣式,甚至以有些「失真」的形態強化作品給人的觀感,如作品《大男人》中男人的腳就被刻意放大。

創作過程有如禪定

前年,穆克的九件作品在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中心展出。配合這次的展出,極重隱私權的穆克破例地讓他的攝影師朋友德布隆得(Gautier Deblonde)拍攝了他的創作過程。

在德布隆得的鏡頭下,穆克當時的三件新作品正在他的巧手下呼之欲出。他先用模土塑形,接著用合成樹脂和矽膠翻模做出成品,再與兩位助手一起完成細節的處理。約五十分鐘的紀錄片幾乎鴉雀無聲,只有開著的收音機流洩出的人聲交談和倫敦工作室外不時傳來的街頭腳步聲、汽車呼嘯聲等。

德布隆得回憶這段拍攝過程時表示,「看著穆克模塑黏土,不斷重複類似的動作,有如禪定。」但這正是穆克創作過程的精髓所在。根據德布隆得的觀察,矽膠固然是讓穆克的雕塑作品更像人的關鍵,但早在那之前,穆克已賦予作品生命,讓作品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態度。

精雕細琢生命本質

穆克的作品彷彿各有「心事」,但綜觀其所有作品,不難看出貫穿著生老病死的人生議題,以及各種情感糾結。紀錄片裡的三件新作品正展現著不同的生命歷程。

作品《小情侶》中,一對緊依著的小情侶,男的像在跟女的說些什麼,繞過他們的背面,則看到男孩緊抓著女孩隨時想掙脫的手臂,兩人似乎正在鬧彆扭。作品《購物的母親》則讓人看到一位雙手提著購物袋、神情有些空洞的疲憊母親,以及一個從扣子緊閉的大衣中探出頭來的小娃兒,母親的辛苦盡在不言中。作品《陽傘下的老夫妻》中,「老化現象」透過巨大的身影蔓延開來,但在鬆垮的肌膚下老夫妻的神情安詳,流露出相知相惜的幸福感。

曾有粉絲在看完穆克的所有作品後,詢問他是否刻意透過作品營造出生命的進程。穆克表示,自己只是沉浸在他們所處的情境中,把他們模塑出來後,如果有一陣子沒見到他們,再看到時就像見到久違的親戚,只是他們都沒變老。

但對紀錄片拍攝者德布隆得而言,穆克真的很「神」:「你看著他把玩著黏土,結果『人』就這麼蹦出來了。」紀錄片呈現了一種歷經時間流轉的蛻變過程,跟上帝造人差不多。事實上,穆克也坦承自己的確「花了很多時間雕塑作品細節,為的就是捕捉生命的本質」。

物我交融
虛實間照見人性

穆克的作品除了本身很有看頭,其所置身的場域,亦增添戲劇效果。舉例而言,《蹲伏男孩》展於室內時,因其本身的巨大,讓所處空間變成一種令人感到窒息的壓迫環境,男孩的處境不言而喻。作品《大男人》瑟縮在一角,看似困窘,而當有人湊近觀賞,一方面顯出他的巨大,一方面益顯他的孤獨處境。

與觀者相映成趣

除了場域平添穆克作品的戲劇效果,「若有所思」的眼神亦讓作品本身充滿敘事性和想像空間,與觀者保持距離,又產生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

比方說,《大男人》中的男人有著睥睨的眼神,一方面顯出自己的不安,另一方面又催促著近身者「離我遠一點」的錯覺。作品《兩個老婦》生動呈現兩個在交談的老嫗,而且顯然一個在說,另一個在聽,她們的眼神因著所處的位置望向不同的地方,但都未與觀者四目交接。

這兩個老嫗被放在展場中,看似與一般的參觀者無異,直至「真正」的觀者出現,顯出她們的「嬌小」,才讓「身分」曝了光。而在虛實間,她們的樣子還真像在對周遭的芸芸眾生(參觀者)評頭論足。

事實上,對穆克而言,「物我交融」,讓作品有溫度,成為觀者的生命映照正是他所樂見:「如果這些作品讓觀者覺得是個有趣的存在,我會很高興,但如果只是這樣,而未感受到他們的溫度,我會若有所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