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14 暢銷作家吉博特 教你如何:享受吧!一個人的創造力

楊慧莉 |2015.04.04
125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從事任何行業,想要有所表現,往往仰賴創意。而「創意」,對於藝文創作者尤屬重要,甚至成了判讀一個人是否具有才華的依據。但創意到底是什麼?真有那麼重要嗎?創意不足時,是否就該揮別藝文之路?成功的藝文創作者是否從此就安步當車、高枕無憂?巔峰之作被拍成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美國暢銷書作家吉博特,以過來之人,對創作提出深刻見解,值得聆聽。

【登頂之路】從退稿常客到暢銷作家

伊莉莎白.吉博特(Elizabeth Gilbert, 1969-),生於康乃狄克州沃特伯里城,父親為化學工程師,母親是護士,有一個後來也成為小說家的姐姐。

從小立志當作家

吉博特從小在鄉村農場上長大。由於附近沒有鄰居,家中也沒有電視或收音機,一家四口沒事就大量閱讀。此外,她與姐姐還有一個雅興,就是寫作,而且樂此不疲,甚至暗地裡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作家。

青少年時期,吉博特即開始投稿;她把當時自以為不錯,其實並不成熟的作品寄到《紐約客》雜誌,希望能獲得青睞。

一九九一年,從紐約大學政治系畢業後,為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吉博特一邊寫作,一邊工作,糊口之餘,也同時累積生活歷練,提供創作的資材。她曾到餐廳當女服務生、在觀光牧場當廚師,也在雜誌社待過。

遭拒中認清方向

她汲汲營營地想讓自己的作品被出版,但卻不斷遭到退稿,而且長達六年。這段期間,信箱裡除了回絕信函,沒別的。每接一回,就痛苦一次,而每次她都不免自忖「是否該就此放棄,省得難過」,但最後的結論都是:「不放棄,就讓自己『回家』,適得其所吧!」

而吉博特所謂的「回家」,並非回到家鄉農場,而是回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她發現,自己儘管討厭失敗的感覺,但對寫作的愛早已超過自尊心受傷。於是,她繼續寫下去。

朝聖者旗開得勝

後來,吉博特寫的故事終於有人捧場,《君子》雜誌以「一個美國作家的首發之作」盛大推出了她的短篇故事〈朝聖者〉。初試啼聲後,繼之而來的是成為各知名雜誌長期合作的專欄作家,而所刊出的作品也開始受到某些文學獎項的肯定,甚至成為電影的腳本。

一九九七年,吉博特的短篇故事集《朝聖者》付梓,並獲得「手推車」文學獎,緊接著出版的小說《苛刻男》被《紐約時報》評選為年度「傑出作品」;二○○二年出版的傳記文學《最後的美國人》,傳主為美國現代樵夫康威(Eustace Conway),此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

苦悶中創巔峰作

至此,吉博特的作家夢想已成真,但生活已無虞的她卻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於是拿著出版社二十萬美元的預付版稅展開一年的心靈探索之旅。這段經歷讓她在走訪義大利、印度和印尼後有如脫胎換骨,獲得重新出發的力量。

之後,吉博特將這段療癒之旅寫進回憶錄《飲食、禱告與愛》(Eat, Pray, Love)中,作品甫出版就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成了長銷和暢銷書,至今已全球熱銷七百萬本,出乎作者意料之外。

自此,吉博特聲名更上一層樓,不僅上了歐普拉的脫口秀節目,還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二○一○年,作品還被拍成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由茱莉亞.羅勃茲飾演吉博特本人。

繼巔峰之作之後,吉博特又陸續出版了其他作品,各種文類都有,目前仍活躍於美國文壇。


【活出熱情】堅持所愛 超越成敗

自從《飲食、禱告與愛》大賣後,吉博特一夕成功,卻也開始為盛名所累,變得綁手綁腳,患得患失,一度陷入創作危機。

找回續航力

在心態上,吉博特不知道如何再創佳績,超越前一部作品。她覺得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不管寫什麼,肯定都會讓《飲食、禱告與愛》的喜愛者感到失望,因為他們所期待的是與《飲食、禱告與愛》相仿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對於那些討厭《飲食、禱告與愛》的讀者而言,看到她又有新作發表,表示仍活躍於文壇,可能也會大皺眉頭。於是,她自忖:「既然兩邊都不討好,完全沒有勝算,乾脆別玩了,回鄉養柯基犬,免得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但她又不甘於從此失去所熱愛的志業。於是,她決定找出能讓自己寫出下部作品、卻無視於其負面後果的創作動力;換句話說,她想找到一個辦法,可以讓自己的創造力持續不墜,不因成功而受阻。

結果,吉博特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就在她早先因不斷失敗而學到的功課裡。

銅板的兩面

《飲食、禱告與愛》一夕爆紅後,吉博特不斷地想到多年前那個老是被退稿的女服務生,彷彿自己又變回那個女孩。這讓她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兩者的處境相去甚遠:那個她不斷失敗,而今的她卻超乎預期的成功,彼此看似毫無共通點。

不過,當她試圖抽絲剝繭、理出頭緒時,發現人們不管遭遇成功或失敗都經歷一種脫離常態生活的異常心境,只是「失敗」讓人置身於失望所致的黑暗世界,「成功」則讓人處於讚美、肯定和名聲所堆砌的目眩神迷世界,兩者同樣讓人迷惘,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也因此同樣危險。

找到回家路

既然失敗和成功都讓人偏離航道,吉博特發現適用於兩者的最好方法就是:「趕緊優雅而迅速地找到回家的路。」

這個「家」,吉博特把它定義成讓你適得其所、一展熱情而不計後果之處。而寫作就是她的「家」,在寫作中,她怡然自得,感到安全。

有了這項覺悟後,吉博特一如之前克服頻頻遭退稿的慘敗經驗,再次突破巨大成功所帶來的迷惘,重回寫作台。結果,緊跟《飲食、禱告與愛》之後出版的作品乏人問津,徹底失敗。不過,她卻沒事,因為她已破除魔咒,卸除心防,找到「為熱情而寫」的回家路。之後,她又出版了另一本書,結果佳評如潮,讓她再度嘗到甜頭,但這已不是重點。重點是,她已無得失心,不會再遭到各種難以逆料的後果有如風暴般的襲擊,因而可以平靜而安適地持續創作了。

【破解迷思】靈感捉摸不定 如何是好?

除了得失心,吉博特發現「現代人的創意迷思」亦能成為創作之路上的絆腳石,讓創作者心緒常處於焦慮而不安的狀態。

守護創作者心靈

有過創作經驗的人,都能了悟什麼是靈光乍現,才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助,最怕碰到腸枯思竭,苦思不得,落入「江郎才盡」的絕境。

身為創作者,吉博特也曾心神不寧,備受「靈感」的擺布。為了擺脫「不適」,在焦慮和自我間找到一個安全的創作距離,也同時造福其他創作者,她進入了一場有關「創意」的研究之旅。

結果,她發現,古羅馬、希臘人看待「創意」的方式比現代人「文明」多了。有別於現代人將有創意的人視為「天才」,他們認為「天才」是一種神聖的實體,就住在藝術家工作室的牆壁裡,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適時地出手幫助藝術家完成創作。

換句話說,古希臘、羅馬的藝文創作者如果打造出令人讚嘆的作品,不會有太多的自我陶醉;反之,如果一時「江郎才盡」也不會有太多的痛苦,因為一切都取決於身邊的天才靈。吉博特覺得這種想法實在太讚了,它保護創作者的心靈,免於承受過多的壓力和咎責,而這正是創作者所需要的安全距離。

可惜,自從中世紀文藝復興,理性人文主義當道,人類變成宇宙的中心後,精靈、神祇退位,成敗之責由創作者自扛的結果往往讓人負荷過重,許多創作之靈因而受到摧殘。

因此,吉博特主張現代創作者應回到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創作心境。

靈感飄忽且隨緣

吉博特的研究也觸及駕馭靈感、控制創作衝動等問題。她訪問過許多藝文創作者,得知幾乎人人都有被靈感「追趕」,甚至錯失靈感的經驗,但駕馭之法卻是不盡相同。其中,最讓吉博特欣賞的方式是音樂人威茲(Tom Waits)的做法。

威玆早年也為難以捉摸的靈感所擾,但有一天他突然開竅了。那天,他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腦海中突然浮現美妙的旋律,他巴不得用筆紙趕緊寫下,可是時機不對。以往,他會因擔心無法抓住這稍縱即逝的靈感而備感焦慮,但那天他卻停下所有的焦慮,跟「靈感」打了個商量:「不好意思,我在開車,你覺得我現在看起來像是可以把歌曲寫下來的人嗎?如果你真想透過我讓人們看見你,拜託等我有空應付時再來吧!否則,今天就先去找別人囉!」

創作才是重頭戲

聽了威茲的一席言,吉博特茅塞頓開,焦慮頓時紓解,並發現對付飄忽不定的靈感最好的方式就是「隨緣」,創作者不管身處何境,都該抱持「有更棒,沒有亦無妨」的心境堅守崗位,做其所愛。

有了這些啟發,吉博特的創作之路愈走愈順,而她也不吝透過媒體與大眾分享。

吉博特的「創意之旅」亦如她的心靈之旅一樣精采,啟迪人心。原來,創作之路上,成敗只是小菜,創意也只是甜點,對於熱愛創作之人,「創作」本身才是主餐,最令人期待的重頭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