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煎茶道方圓流 深耕台灣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3.25
7135觀看次
字級
台灣茶席常見的茶器,與煎茶道所用幾乎完全相同。圖/吳德亮
明末清初,中國高僧隱元禪師應德川幕府之邀東渡扶桑弘法,將明代盛行的瀹茶法傳到日本,當時京都宇治的製茶師還特別將抹茶的「蒸青」製成方式,與中國「炒青」綠茶的揉捻工藝結合,製作出蒸青煎茶而廣受喜愛,成了日本煎茶道的濫觴。圖/吳德亮

明末清初,中國高僧隱元禪師應德川幕府之邀東渡扶桑弘法,將明代盛行的瀹茶法傳到日本,當時京都宇治的製茶師還特別將抹茶的「蒸青」製成方式,與中國「炒青」綠茶的揉捻工藝結合,製作出蒸青煎茶而廣受喜愛,成了日本煎茶道的濫觴。

不同於宋代點茶法東傳後演變而成的抹茶道,煎茶道沒有太多繁複的禮法與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尤其著重個人的才學修養,以及個性品味的發揮,進一步體會茶道藝術之美,因此很快就受到日本騷人墨客的喜愛,而從明治初期逐漸興盛。

數百年後的今天,煎茶道在日本已蓬勃發展為四十多個流派,並在近年逐漸融入台灣多元繽紛、百家爭鳴的茶文化中。其中又以「方圓流」在台灣扎根最深、也最廣為茶藝界朋友所熟悉。

二○○八年十一月,我在板橋林本源園邸與鐘永和舉辦「人間茶」攝影雙人展,當時做為好友的方圓流煎茶道台灣支部長蔡玉釵,就特別從台中北上擺設茶席相挺,也讓我對煎茶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不過,早年我所認識的蔡玉釵,是在沙鹿「弘光技術學院」教授花道,屬日本「草月流」的傑出花道講師,二○○四年竟然以煎茶道方圓流「家元師範」的身分,在台創立中華方圓流茶文化學會,還在台中港區藝術中心,策辦一場盛大的台日千人茶會「自然與生命」,讓我大感驚奇。

原來煎茶道在台灣萌芽,最早源於佛光山的滿庭法師,他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學留學期間,曾在方圓流京都總部的「家元總師範」米岡仁園門下學習茶道。返台後為了籌措佛光大學創建基金而舉辦募款茶會,當時負責花藝的蔡玉釵乃因緣際會結識了米岡仁園,且很快就被煎茶道優雅的禮儀風範所吸引,從此投入門下,不斷往返日本學習茶道多年,從入門、初傳、中傳、奧傳、雅號、皆傳,一路進階取得「師範」資格,進而成為台灣支部長。蔡玉釵說,十多年來全心奉獻予煎茶道,過程不僅歷盡艱辛與嚴苛考驗,也幾乎耗盡家財,還耽誤了自己的青春,至今仍小姑獨處。

二○○八年春天,由蔡玉釵領銜的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邀來了日本煎茶道方圓流、小笠原流、黃檗賣流、一茶菴流、美風流、二條流等七大流派,共一百零八位日本茶人,與台灣各茶藝團體,共同在台中舉辦台日千人茶會。其後又兩度於鶯歌陶博館登場,活動盛大空前,方圓流從此聲名大噪,也為煎茶道在台灣茶藝界爭得一席之地。

蔡玉釵說,日本煎茶道方圓流於一九五一年創始於京都,取水與方圓間極密切的關係:「水無形,形隨器皿,而質不變。」方則意味品行端正,圓為圓滑的人際關係,希望能將茶道落實生活、藝術化,在取水瀹茶中,品味禪茶合一的人生哲理。

其實打開中國數千年來的品茗歷史,先民從最早把茶「生採藥用」或「熟煮當菜」,以晴天晒乾、雨天醃漬等無採製的「吃茶」方式,到唐代中葉蒸熟並緊壓成團的「團餅茶」,使用時搗碎、磨粉、沖水、拌勻後品飲的「烹茶」法,至宋代改為茶末置入茶盞,以沸水注入加以擊拂,產生泡沫後再飲用的「點茶」法。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成為唯一「貢茶」,散茶成為主流,不再如唐宋將茶葉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葉入壺,並以開水沏泡飲用,稱為「瀹茶法」又稱「撮泡法」流傳至今,並在東傳日本後演變為煎茶道。

因此有人說煎茶道與最典型的撮泡法,即早年盛行於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並傳至台灣的「工夫茶」十分接近。而蔡玉釵也認為:煎茶道在精神與禮儀表現接近工夫茶,只是使用器皿略有不同,且表現更為精緻罷了。

事實上,台灣茶席常見的燒水壺、泡茶用的陶瓷小壺、分茶用的茶海或茶杯等茶器,與煎茶道所用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同,或形制略有差異:如燒水為鐵製或陶瓷或銀器的「湯沸」,泡茶則用急須(大多為白瓷或青花或局部貼有金箔,少數為生鐵鑄造)、注回急須(有蓋的茶海),與又稱「水注」的土瓶(陶瓷燒製的盛水壺,有側柄與提梁兩種),還有飲茶用的茶甌(白色小瓷杯)等。

煎茶道方圓流在台灣也頗受藝文界推崇,認為最接近明代品茶、賞器、吟詩賞畫與聞香等同時融入生活藝術的文人茶道,也有許多壺藝家投入蔡玉釵門下,如蘇文忠、連炳龍、吳金維等,多年來不僅對品茶有了新的領悟,創作的茶器也更能結合不同茶性,達到實用與藝術兼具的境界。

方圓流台灣支部也獲得京都總部授權,定期在台舉辦位階檢定考試。不過學員大多未使用榻榻米正坐,而是如台灣常見的茶席般,在稱為「立禮桌」的桌椅設席泡茶。蔡玉釵解釋說,因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即便在日本,年輕一代也多無法在榻榻米上長時間跪坐,因此多已改為現代人多能接受的坐椅方式,無論煎茶道或抹茶道皆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