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 (三)

慧開法師 |2013.07.21
2639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以我現在的理解,其實這段經文的重點,根本就不在於「黃金」或「七寶」,而是在於極樂淨土整體環境的「規畫與設計」,以及阿彌陀佛對於極樂淨土「教學設計」的獨到「創意」,至於「黃金」與「七寶」等等,只是設計所運用的「元素」而已。

所有的佛國淨土,都有一個共同的教化目標與課題,就是「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簡稱為「嚴土熟生」。針對此一教化眾生的目標,關鍵的課題在於:十方諸佛要設計出什麼樣的教化環境,才能夠如實彰顯及成就「嚴土熟生」的心願?

我再換一個方式來問:如果是由讀者您來規畫設計一座能夠淨化眾生「身、心、靈」的校園環境,您會規畫設計出什麼樣的境教設施呢?而能夠全面有效地薰陶提升所有學生的「身、心、靈」層次。

當我在普門中學任教多年,同時也被學生「磨練」得身心有些疲憊,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言教、身教」之不足,還亟需有「境教」的配合。所謂「境教」的內涵,包括了「生活環境」與「教學環境」,而且「境教」的設施,並非任意設計的,而是必須針對眾生的「身、心、靈」所需。有了高明的境教設施,教師的言教與身教才得以充分發揮其功能。

我們看一些世界級的名校,除了擁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傑出的大師級教授學者,他們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也都是很有特色的,能夠讓學生浸淫其中,自然而然就有一種薰習陶冶的功能,所謂「不言而化」,就是這樣的意境。

有了這些「困而知之」的教學經驗和心得,我再回過頭來讀《阿彌陀經》,就對阿彌陀佛的境教設計與創意,佩服得五體投地。

極樂國土生活環境介紹

釋迦牟尼佛接著介紹極樂國土的生活環境,經文如下: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經文是說:極樂國土的眾生,經常在清晨以盛花器盛滿各種妙華,出國到他方世界參學,以眾妙華供養他方世界十萬億諸佛,然後又在早齋前回到極樂國土,用齋之後繞佛跑香。

大家第一次讀了之後的感覺如何?多半會是「太神話了吧!哪有可能?」我的理解是:所謂「可能」或「不可能」,二者之間的差異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今年四月下旬,我應邀到牛津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學,也在倫敦道場演講生死學,承蒙駐英國大使沈呂巡博士及夫人的接待,在牛津劍橋俱樂部晚宴,席間沈大使談起民國早年老一輩的外交官,他們回憶出使歐美的經歷,光坐輪船要三個月的時間,好像度假一樣,而且在旅途中無法通訊。以民國二、三十年代的當時,哪裡能夠想像現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就可到達世界各地,而且手機或電腦一開,就可即時影音通訊。現代人的家常便飯,在古早的年代就是不可能的想像。

要理解上述這種「可能」或「不可能」之間的差異與關鍵點,就在於現代人擁有古人所沒有的「交通、飛航與通訊的平台」,使得整個世界的時空距離大幅地縮短,就古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世界。

這一段經文,其實是呼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第二十三願,其內容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我的理解是,阿彌陀佛以他的圓滿智慧、功德以及神通力,為眾生提供了一個平台,讓眾生能夠「承佛神力」遊歷不同的佛國世界;否則以娑婆世界眾生的微薄能力,如何能夠「於一念頃」跨越「十萬億佛土」而往生到彌陀淨土?(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