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五)

慧開法師 |2012.04.29
2198觀看次
字級
病友在法師協助下浴佛。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黃道周死而不屈

再講一個後來與台灣相當有緣的從容就義故事。黃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年),福建漳浦銅山(清屬詔安,今東山縣)人,號石齋,明熹宗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年)的進士,史書上稱他「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偕流俗。」

復明反清 奮力一搏但求無愧

明朝滅亡(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後,黃道周到福建福州繼續抗清,南明唐王(年號隆武)封他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是兵權落入鄭芝龍的手中。當時清廷頒布剃髮令,江南人民不願屈從,而求救於南明隆武朝廷,鄭芝龍卻擁兵自重,而且按兵不動,黃道周只得返鄉募兵籌糧。

隆武元年(一六四五年)九月,黃道周招募到義勇民兵三千人,馬僅十餘匹,而且僅有一個月糧,就出仙霞關與清兵對抗,他的夫人蔡氏嘆道:「道周死得其所矣!」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再募得三個月的兵糧,兵分三路向清兵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別攻打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十二月六日,黃道周率隊向婺源出發,至童家坊,得知樂平已經淪陷,二十四日,抵達明堂里時遇到埋伏,參將高萬容臨陣脫逃,於是全軍潰散,黃道周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虜。

黃道周被俘之後,押解到金陵(今南京),在獄中仍然吟詠如故,在牢室中作詩三百餘首。清廷派了明朝舊臣洪承疇去勸降,他們曾是舊識,在明季同朝為官,黃道周寫下這麼一副對聯作為回應:「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成仇」乃「承疇」之諧音,在對聯中,黃道周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兩相對照以論忠奸,洪承疇頗覺慚愧,於是上疏請求免除黃道周死刑,但是清廷不准。

臨死不屈 感得後人建廟祭祀

洪勸降不成之後,黃道周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相勉:「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翌年三月五日黃道周從容就義,到了東華門刑場上,先向南方再拜,然後撕裂衣服,咬破手指,在衣上用血書遺言給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最後就義時,頭雖已斷,而身體仍然「兀立不仆」。何其壯哉!黃道周不僅是「臨死不屈」,而是「頭已斷、身已死,仍然不屈」。黃道周雖是一介書生,但在死時所展現出來忠烈節義與干雲豪氣,令人由衷地佩服,周氏後裔族人尊稱他為「黃聖人」,就連乾隆皇帝都讚嘆他道:「不愧一代完人。」

黃道周就義後,族人及同鄉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立神主牌位祭祀,又在其曾執教的明誠堂設館紀念。相傳在他就義後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中,看見一位黃衫朱履的老者,策杖優遊於林泉之間,酷似黃聖人,於是就為他建廟,百姓視黃道周為神明,尊稱為「助順將軍」,享受人間香火祭祀。

根據台灣民間傳說,黃氏後裔中的惠安移民,將助順將軍廟由原鄉分靈來台,在艋舺竹巷尾(今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口)先搭蓋一間小廟奉祀,名曰「晉德宮」,也稱「黃府將軍廟」。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施琅擊敗鄭經攻克台灣後,民眾為了避免清廷壓制,故將「黃府將軍廟」改為「助順將軍廟」,並配祀福德正神以及謝、范二將軍(七爺、八爺),以作掩護,繼續進行奉祀。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改建,如今仍然香火鼎盛。李白在其〈將進酒〉中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而我要說:「古來忠義不寂寞,千秋萬世感人心。」(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