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進郎打造田園夢

芝琳 |2013.03.23
3836觀看次
字級
朱進郎對故鄉用心經營,哥哥阿豐也受到影響加入。圖/曾石南

花蓮縣的光復鄉算得上阿美族群的大本營,在花東縱谷兩岸,分別有馬太鞍、太巴塱兩大部落,主要以捕魚、農耕維生。最近幾年,在政府相關單位輔導下,馬太鞍部落的欣綠農園,由傳統的生產農業,轉型為體驗型休閒農業,藉著農業生產與休閒服務業,自然生態與人文民俗等資源結合,讓民眾親近土地,也創造了有機休閒的「綠色奇蹟」。

欣綠農園依山臨水,位於芙登溪畔,馬錫山之麓,廣達十二公頃的馬太鞍沼澤生態區中,一年四季都有豐富的水鳥與各式水生植物生活其間,很難想像如此絕佳的天然環境竟是由朱進郎一家人胼手胝足造就而成。

打拚靠台灣牛精神

曾是花蓮縣在二○○一年間唯一獲選為全國傑出農民「神農獎」得主的朱進郎,是「馬太鞍」土生土長、典型的農家子弟,一家三代同堂,農家刻苦踏實努力的優良傳統精神在他身上還能看得見。

早年,父親不忍孩子留守在這難以溫飽的農地,鼓勵他出外求學,改善命運與前途,朱進郎也乖乖聽從父命,當兵退伍後,先從事工業生產規畫工作,後因雙親年事已高,加上對農村土地有著濃郁情感,一九九三年他毅然回到花蓮老家,拾起鋤頭全心務農,並將所學的管理專長,應用在農業上。

回鄉創業伊始,凡事起頭難,歷經五年的打拚,也許是鄉下孩子勤勞刻苦的天性,他在沒有任何奧援下,除不斷接受各種專業研習訓練外,並向農會申請一百萬元農村青年創業貸款,抱持著「台灣牛」的精神,親赴全台各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等農業單位,學習現代專業農業課程,深入休閒農業經營管理。

朱進郎堅持以農業資源為主軸,將農業與生態、文化合而為一,讓當地和外地遊客來到這裡,感受農業之美、文化之美,並在農業體驗中,獲得農業多元的知識及鄉村溫馨。

他利用現代農業多元經營的方式,融合自己對於田園的想法,將原有的豬舍、造林、文旦、蘭花、養殖池、蓮花、山蘇、桂竹林等農地,結合周邊上百公頃的馬太鞍荷花生態區,形成一個具有獨特性、生產性、休閒體驗、戶外教學等多元化的休閒農業。其中,他將原有老舊豬舍,改建為交誼廳及通舖客房,提供遊客使用與住宿的創意,最為外界津津樂道。

守護濕地守護環境

如果說,花東縱谷的大山大河,是壯闊震撼的交響樂,光復鄉的馬太鞍濕地,就是一段美麗的奏鳴曲,跳動其間的音符,是一口口源源不絕的地下湧泉。二○○六年三月還獲選為全國「十大經典農漁村」,住居於沼澤與河道匯流處的馬太鞍部落,是展現阿美族原住民風情與活力的休閒新勝地。

朱進郎回到馬太鞍部落經營農園時,特地探訪當地阿美族人「巴拉告」的特殊生態養魚方式。當時,在馬太鞍濕地之間,還沒有廣闊的蓮花田,也沒有興建木棧道,但游魚激起水聲,夜晚星空下的蛙鳴,極度迷人。

欣綠農園所在的馬太鞍濕地,是國家級濕地,但在朱進郎未經營農園之前,根本沒有人想到利用,栽種農作物長不好,頂多挖掘個魚池,讓民眾玩玩釣魚,根本沒什麼經濟價值。

朱進郎說,所謂的「濕地」,在外行人的眼中看起來就是雜草叢生的髒水池,事實上,在所有生態體系中,若論及物種的多樣及豐富性,濕地排名第二,僅次於熱帶雨林的豐富生態系。

更重要的是,濕地本身就是一個生態體的基礎與源起,當濕地形成時,就會引來水鳥及昆蟲,牠們會帶來植物的種子逐漸繁殖,而出現水生植物,且成為食物鏈的上層食物,昆蟲就會在此產卵、群聚,有了昆蟲,鳥類自然就會來捕食,慢慢形成一個完整、立體的生態系統。

經營生態的地主

馬太鞍的地主很多,朱進郎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要說服農民讓他經營生態。透過一次次溝通,一個個實際行動,化解一個個質疑。朱花費很多心力整治濕地,使得蛙鳴重現,水鳥來此留駐,讓馬太鞍的生態體系回春,最後,愈來愈多人願意投入經營生態的行列。

二○○一年七月底,遇到強烈「桃芝」颱風肆虐,造成欣綠農園旁的芙登溪土石流,以致農園遭受嚴重損毀。風災過後,朱進郎投入所有能量於農園整修上,一切重新回歸原點,復建一如往常進行,也積極參加農業、生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教育研習,觀摩其他休閒農業的經營,秉持自己的理念,重新打造農園,並柔軟自我身段,參與馬太鞍的社造運動。

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剛剛起色之際,卻得從頭再開始,但他並沒有被打敗。如今,這棟建築經過重新妝點,有著黑瓦唐式建築風味,生態池比以前更充滿生機,農園後是浪漫的蓮田,木棧道、觀景台,先後逐一搭建起來,還一路延展到濕地園區。

屬於漢人血統的朱進郎,在阿美族部落裡成長,算是個「少數民族」,卻與阿美族人相處融洽,非常了解在地的風俗習慣,馬太鞍部落族人為他取個阿美族名字「不定」(音譯),是「魚」的意思,意即指他像魚一樣靈活,充滿生命力。

馬太鞍濕地經常吸引各地的鳥會、荒野等生態團體,前來做調查、觀察,朱進郎都盡量給予方便,提供場地配合其活動,也親自參與,藉以學習生態知識;積極協助當地居民,對農業及生態文化的了解,透過有系統的訓練,成為當地的生態解說員,帶領遊客解說導覽,藉由農園規畫的體驗活動,提供遊客難忘的體驗之旅。

經過口耳相傳,展現當地生態、農業文化特色的欣綠農園獲得媒體的認同及專題報導,還登上休閒旅遊網,大大增加了農園的知名度。但對朱進郎來說,能與遊客直接互動,傳播對於生態與環境保護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事。

回鄉下廚說典故

當初,朱進郎和黃麗絹兩人放棄大都會高薪收入的生活,選擇返回「斯土斯情」的故鄉,只為圓一場田園夢。

創建之初,夫妻倆只經營餐廳,朱進郎的出發點很單純,就是用熱誠的心,結識所有來訪的客人。餐廳內的最大賣點,是供應當地阿美族的野菜料理,強調以健康為主要訴求,堅持「少鹽、少油」,讓客人吃到原汁原味。他還為客人介紹自己家鄉的人文典故,親切地為到訪的遊客,解說每一道野菜的故事由來。

阿郎做菜有原則,堅持所有菜餚現點現炒,保證每一道菜端上桌,都是熱騰騰的美味,且所有上桌的菜色,均是採用當地生產的食材,像是從鄰近芙登溪裡採摘的「湧泉菜」——西洋菜,不論是快炒或煮湯,味道格外特殊鮮美。

另一道箭竹筍,阿美族語為「laa-Jih」,閩南話叫「孤竹仔筍」或「劍筍」,是阿美族人競相爭食的美味野蔬,吃法有很多種,最傳統的吃法,是整枝連帶筍籜烤熟,甜脆又有竹香。朱進郎說,阿美族人每年總要吃幾次箭竹筍,才會感覺春天的到來,而且族人煮(烤)筍,習慣整枝不切斷,老人家便戲稱,可以從各人吃筍的方式,來判斷一個人的個性,如從筍尖吃起,就是「好逸惡勞」,由基部開始吃,則是「刻苦耐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