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樂活基因 阿力曼 重回舊部落 找回老祖先智慧

芝琳 |2013.07.13
2410觀看次
字級
遊客拱手(左一)敬佩阿力曼守護山林精神。 圖/芝琳
祖孫共同為新植小樹澆水。 圖/芝琳
布農族八部合音祈福畫下圓滿句點。 圖/芝琳
會走路的樹之三兄弟。 圖/芝琳
依照傳統搭建的布農族家屋。 圖/芝琳
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圖/芝琳
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圖/芝琳

著名「魔戒」電影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

聽聞到「會走路的樹」的資訊,是從鹿野鄉當地一位文史工作朋友,在一次解說簡報中所得到的消息,事隔多月,終於有機會一探「樹會走路」的真面貌。

透過當地友人的聯絡安排,與館長「阿力曼」相約在鸞山派出所會面,請他帶路上山,一併作導覽解說。趁著等候的空檔,向派出所值班的警員詢問,大略了解鸞山村的情形。

原來鸞山村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防止原住民抗日行為發生,能夠充分掌握原住民動向,避免原住民再踞山頑抗,乃採取「集團移住」政策,將原本居住在深山的原住民部落,集體遷到山腳或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集中管理,所產生的新部落。

現約有兩百三十戶的鸞山村,又分為上野、下野、松林三個部落,除松林部落有百分之二住戶,為一九五八年「八七水災」時,從西部雲嘉地區遷移來墾殖的漢人外,其餘都是布農族原住民。

大腿手臂是測量單位

「阿力曼」騎著摩托車趕過來,兩人共同騎乘著「小毛驢」,沿著一九七號縣道南下,經過下野部落,銜接往東河泰源的東二十三號道路上山。一路上,見到廣闊的梅園,一坵接連一坵。道路愈往上爬,視野愈加開闊。在一處轉彎的地方,停下車來,往中央山脈方向眺望,可俯瞰卑南溪對岸的鹿野高台、紅葉溪、初鹿台地,呈現一百八十度開闊視野的山林與田園景觀。

在一處轉彎上坡的地方,跟隨著「阿力曼」的腳步,從利用當地所產麥飯石堆砌的台階步道,走進占地千餘坪的榕樹群。但見一株株白榕老樹,枝幹相連,盤根錯節,彷如進入樹林迷宮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個子不高、有著黝黑臉龐的「阿力曼」,曾擔任過媒體記者的工作,但為保護家鄉珍貴的土地,毅然返回鸞山部落,籌組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工作經驗,讓他能用很幽默的口語,介紹家鄉的這片土地,成為在地最佳的解說員。

「阿力曼」說,鸞山部落的布農族人,說話的方式很直接,不會像平地人,顯得文謅謅很有「學問」似的。譬如他只知道前方的第五株大樹,是他祖父小時候上過廁所的地方,而下山坡的第二株樹,則是他談戀愛的地方……以日常生活的印象,來記錄年代時間。至於樹幹的粗細,則用「像手臂一樣粗」,或「像大腿一樣粗」來記錄,方法非常特別又有趣。

布農族人畫定土地界線的方法,通常都以樹株來作為標記,但因白榕的氣根很多,且生長又很快速,因此,一株阿公級的榕樹,新生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有可能長成另一株爸爸級的榕樹,這株榕樹又長出氣根,形成孫子級的榕樹,不斷循環繁衍,樹幹便像巨人的大腳,一步步地踏踞在森林間,蓊蓊鬱鬱地覆蓋整個森林,以致經常會發生你我土地界線改變的糾紛,於是,稱這種樹為「會走路的樹」。

森林猶如魔戒場景

都蘭山麓的鸞山地區,擁有約兩百株千年歷史的白榕樹,其新生的氣根,原本只有原子筆芯般粗細,都是由上往下垂著生長,直到接觸到地面,便又開始生根成新株,經過幾十年、幾百年時間後,長成粗大又結實,需要五、六個人才有辦法合抱的樹體。

第一次看到「會走路的樹」,寬廣的一坵白榕樹群,都是由同一株榕樹繁衍連結而來,不禁驚嘆台灣居然還有如此讓人震懾的林相。由樹下往樹冠仰望,有如一大片樹網,覆蓋整個天空,更像巨大的章魚,從天而降緊緊抓住土地,讓人直呼不可思議,像似進入「魔戒」電影的場景中。

「會走路的樹」白榕樹群,因地處偏僻,是鸞山部落裡,進入傳統獵場的必經路線,因而鮮少有外地人進入,才能保存難得珍貴的奇景。正因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布農族人將它保持在最原始的狀態,保護榕樹的生存環境。幸好透過朋友認識布農族的「阿力曼」,才能探訪認識這片難得的珍貴白榕樹群,否則一般人想上山來找,恐怕也找不到進入的門路。

森林如母

啟發品格教育

鸞山部落裡,保有一個布農族勇士的古代狩獵場,多年來沒有人進出,得以完整保留這個原始的自然森林,現在這裡變成森林博物館。

坐落於都蘭山麓的鸞山部落,布農族人稱之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也就是《聖經》所說「流奶與蜜之地」。但這片台灣最後的原始榕楠林帶,共有兩千多株巨大榕樹,卻面臨人為破壞的威脅。

二○○四年,生態關懷者協會帶著「世界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前來,大為讚嘆地說:「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資產」,但一聽說要興蓋廟宇、停車場,立即說:「愚蠢(stupid),應該要為後代子孫,好好保留這裡。」

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地理、生態資源與歷史遺蹟,「阿力曼」和他的哥哥,從此展開搶救土地大作戰,成立文教基金會,向銀行借錢,跟賣地的親戚買地,闢建為「森林博物館」,由基金會來託管經營。

「阿力曼」說,森林博物館所展示的,除原始林豐富多樣的生態面貌外,也將過去人類如何對待自然、融於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具體呈現。它不僅是自然百科、荒野學校、求生課程,更包涵現代人最缺乏的森林品格倫理教育。

森林是人類母親

走進海拔五、六百公尺山腰上的「森林博物館」,短短一公里的獵人步道,彷彿置身豐富多樣的原始森林中,百步蛇、山羌、黃藤、一線天,罕見的古老雀榕樹,許多原生種的動植物原始森林景象,都一一呈現在眼前,讓人看得出奇入神。

看著大家魚貫進入森林博物館,「阿力曼」感動地舉杯,倒滿小米酒祭祖:「森林就是我們的母親!」。

進入獵人步道的路徑,不是整齊舒適的水泥或是枕木,而是過去獵人謀生的小徑,和山豬、山羊覓食的路線,所以,必須手腳並用攀岩、拉藤,才能順利前進。步道入口處,設有一個祭祀台,以及兩間布農族傳統茅草屋。

「阿力曼」說,布農族傳統茅草屋的陳設架構,就好像媽媽身體的結構,進入屋內後,迎面放置小米的神聖地方,宛如是媽媽的子宮;兩旁的竹床,是媽媽的圍裙;而兩邊設有燒煮、取暖用的石灶,則是媽媽哺育子女的乳房;放置東西的竹架,就是媽媽的雙手。至於屋內的擺設和屋頂茅草編織,都是採取傳統搭建方式,不用現代的鐵釘與鐵絲,就像回到布農族的舊部落。

森林博物館內,除獵人留下的痕跡外,完全都是自然風味的原始林,有手臂粗的水藤、閃亮的金線蓮,還有必須由三十多個壯漢,張開雙手才能環抱的雀榕樹,用「奇珍異草,古木參天」來形容,最為恰當。另外,獼猴樹上攀爬,山羊匆匆一瞥,還有溫馴的穿山甲,有如野生動物的天堂。

從未公開古獵場

「阿力曼」表示,經營「森林博物館」的概念,並不在於彰顯人類知識權力的偉大。相反地,它讓人們謙卑地走入森林,成為森林的一部分,投入森林的懷抱,讓自己回歸原點,感受森林中神祕的孤獨感覺。

在布農族青年「弄一」的帶引下,我們一行數人,循序進入獵人步道,穿越茂密的樹叢,走過比人還高的樹根縫隙,這是從未向世人公開過的布農族古代獵場,沿路披荊斬棘,好不容易來到百年白榕樹腳邊,歷經百年來的生長,氣根不但將巨大堅硬的麥飯石,剖剝裂成兩半,還成了布農族人口中「會走路的樹」。

「阿力曼」強調,像這樣的大樹,在森林博物館的範圍內,總共有大小兩千多株,從航照圖看時,面積大到一個足球場那麼大。」此外,還有需三十多個壯漢張手才能環抱的雀榕,因而族人形容,這裡就是最好的森林博物館。

從進入獵人步道前,敬山神一杯薄酒的尊重,布農族人謙卑地走進森林,體貼山中的草木動物,這是老祖先的智慧,更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