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食情
風味夏南瓜
圖/童言
文與圖/童言
初次邂逅夏南瓜,是二十幾年前在歐洲德國的生鮮市場。
看到一條條深綠色、狀似大黃瓜的蔬菜,好奇心驅使我像賞玩外星人似的,伸手輕觸,摸起來有點毛毛的外表。
「Zucchini!」德國老闆微笑地告訴我「它」的芳名。
自此,我和德國人一樣,用義大利文稱呼它。
我喜歡拿它煮湯,以水洗淨,不須削皮,去了蒂頭,切塊後就可加在沸水煮;它很容易軟,吃起來的口感頗像絲瓜,甜味緩緩散開,滿足我的味蕾。有時,我把它切片,熱油清炒,或是加上辣椒醬來個重口味,平淡濃辣皆宜,全視我當下的喜好來定。
總以為我是獨鍾於它的東方客,及至一次和主管赴德出差,兩人採買蔬果準備做飯時,發現她也是同好,雙雙莞爾不已。
台灣進口的蔬果雖然不少,但我卻從未見過它的身影,因而倍覺思念。大約十多年前的周末和朋友到清水一帶,我無意間在一家小菜攤上,尋覓到它的蹤跡!
「夏南瓜!」原住民老闆一如我在德國當年首次邂逅它一般,告知中文芳名。我欣喜若狂,買了三條帶回台北,也是我迄今在台灣唯一買到的一次。
隨著科技發展,上網搜尋都可找到它的芳蹤。它還有另一個名稱是西葫蘆,乃葫蘆科南瓜屬的成員之一;在義大利和土耳其的料理使用廣泛,義大利人似乎以深綠色為主,土耳其人則慣用淺綠色的夏南瓜,另外還有黃色品種,比較少見。歐洲廚師視其黃花如至寶,包裹餡料於花朵中,炸成高檔食品享用。
定居北歐挪威後,夏南瓜自然成為我的家常菜。然而,與我有相同癖好的主管卻英年早逝;每當我做夏南瓜時,總情不自禁地想起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