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味道 就愛豆製品

文與圖/童言 |2015.04.25
1660觀看次
字級
母親的豆類家常菜中,我尤其喜歡香菇豆包。圖/童言

文與圖/童言

母親的豆類家常菜中,我尤其喜歡香菇豆包。

小時候,每逢這道菜上桌,一向好胃口的我,除了貪吃地多扒一碗飯外,飯後仍不時覬覦剩下的豆包,趁母親不注意時,即會伸出貪婪的食指,抓取一塊呼嚕吞下。

做這道菜前,母親會用開水略微汆燙豆包,去除油膩後,再將之切成長條狀;緊接著,把早已泡軟的香菇切作厚片。待一切就緒,母親就略炒香菇片爆香,隨即轉小火,放入豆包,將表皮兩面煎成金黃色,最後加些醬油、香菇水,燒乾入味,便大功告成。有時母親也會加一點糖,增添風味。

大豆製品在華人社會的多樣化與各種名稱,宛如西方人的乳酪;但咱們老祖宗利用黃豆所含的天然養分,製作出的各類產品,於食療健康上,卻是提煉自乳牛的奶製品所望塵莫及的。乳糖不耐症患者一吃到相關產品,往往引發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為此,大豆食品在歐洲蔚為風潮。我在挪威奧斯陸點拿鐵咖啡時,還曾被店家問及是否想用豆漿取代牛奶?

作家周芬伶在最新作品《北印度書簡》的〈豆腐格西〉篇中,描述一位喇嘛奉命到台灣學種菜、種菇類。回國後,他連最簡單的香菇都種不出來,倒是豆腐做成功了,立下大功而升上格西(等同於博士學位)。足見豆製品如何豐富了茹素者的飲食,更是華人老祖宗無庸置疑的驕傲。

儘管香菇豆包的做法簡單,但在國外生活的我買不到豆包,深深感受「巧婦難為無米炊」之慨嘆。因此,每次返鄉回台,當母親問我想吃什麼菜時,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說出:「香菇豆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