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評論網創辦人 楊士範 平衡觀點 給讀者有價值的新聞

阮愛惠 |2014.10.26
3636觀看次
字級
在台灣,習慣使用3C產品閱讀新聞的族群,不論主動訂閱或被動分享,一定都接收過「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簡稱TNL)的訊息。圖/記者阮愛惠、楊士範提供
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是個七年級的大男孩。圖/記者阮愛惠、楊士範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阮愛惠、楊士範提供

在台灣,習慣使用3C產品閱讀新聞的族群,不論主動訂閱或被動分享,一定都接收過「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簡稱TNL)的訊息。TNL是一個新聞整合網站,大異於傳統媒體直接把自行產製的新聞與評論放上網路平台的型態,TNL大量編輯、整理每日繁多而混亂的各種新聞來源,將它們統整在同一篇文章,並且平衡所有意見和觀點;同時邀集名家和素人寫手撰寫評論專欄,延伸新聞議題的探討角度,使讀者看見真正有價值的訊息。

TNL志在改寫媒體版圖和定義,發展出更適合智慧型手機等載具的閱讀內容。這個新品種的新聞媒體,去年八月由兩位七年級生鐘子偉及楊士範共同創業,集兩人共有的財經、科技、管理、編輯和寫作等專業能力,在有限資金下,以無限的志氣邁出第一步。一開始是三個人的小公司,很快地,從不斷攀升的流量、內部組織持續擴編,和業務的直線成長,讓台灣社會見識到新聞編輯網站的強大爆發力與未來發展性。

有別傳統媒體 以3C為載具

談到最初的創業理念,兼任總編輯的楊士範說:「理念很簡單。如果有人對現代媒體不夠滿意,那我們就來試試看,能不能作一個讓更多人滿意的媒體。」但楊士範不認為TNL是一種「新媒體」,更不算是新型態的產業,「媒體就是媒體,新舊只是相對的;我們只是在技術上有別,現今的讀者要用什麼載具看,我們就用什麼載具給他們。讀者要的是好故事、客觀的新聞、有質感的評論,這些都是不變的,只是它用什麼方式呈現,編輯做的事沒有變,TNL做的,就是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給讀者有價值的資訊。」

「不看電視新聞、不看報紙、三十五歲以下的族群」是TNL概括的讀者設定,楊士範指出,不同於傳統新聞媒體,TNL沒有記者,而是仰賴有經驗的編輯,為讀者篩選「值得知道」的新聞,並且運用文筆和下標能力,讓它「好看」;TNL更邀集很多外稿作者,為讀者提供更多元的面向和觀點。

雖有二○○五年時在美國興起的新媒體商業模式─《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作為指標,但在台灣,TNL是第一個自行出資的新聞評論網站,楊士範和鐘子偉決定創業時,確實需要一點勇氣。楊士範說:「目前網路創業在台灣是一件吊詭的事,大家雖鼓勵年輕人創業,但有資金的人,卻不願在初期把錢投注在網路相關產業。台灣不能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但台灣的新聞自由環境是目前華人世界最好的機會。」

棒球場巡禮 認識台灣人文

楊士範國小時期開始打棒球,且深深喜愛棒球。平時安靜的他,談起棒球馬上打開話匣子。他曾連續三年參加部落格比賽,寫的都是有關棒球的故事,「第一年,我花了連續三十天,走訪台灣東部以外的四十個棒球場,拍照並寫下心情,得到部落格的內容首獎。第二年,我寫了三十個建議給中華職棒;第三年,我更走了一趟美國職棒之旅,每天在部落格寫下旅遊記事。」

對於從小生活在台北的楊士範而言,成人後才第一次到社子島走訪棒球場,全台四十個棒球場的巡禮,是他對台灣人文地理真正認識的開始。隔年排出假期去美國,楊士範去了九個大聯盟棒球場加上三個大學的棒球場,一個大聯盟棒球場就要花一天時間走訪,坐在觀眾席看球的時間之餘,他就在裡面到處走,比較台灣和美國棒球場的差異。整個行程雖然很累,但終生難忘。

雖然參觀後就要書寫心得,但在球場內遊走的時候,楊士範只是單純感受當下的氛圍。有一次,他去到景美堤外的和平公園棒球場,那時已黃昏,四下無人,他撿到一顆球,自己玩了起來,他笑說:「對一個喜歡棒球的人來說,當你踏上紅土,心情就會很好。」

盼擁一支球隊 推廣職棒

楊士範在部落格的棒球書寫延續多年,累積的文章數量十分驚人。本來他也渾然不覺,某年中華職棒座談會的邀約竟找上門來,問起他對聯盟的建議,他隨手把部落格網址丟了過去,結果到現場一看,「主辦單位把我的文章印出來,相較於其他人都是零星幾頁,一看我的是一大疊,好恐怖。」可見棒球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

對於棒球,楊士範內心有一個大夢,「台灣的棒球雖被稱為是『國球』,但打的人、可以打的場地及相關的出版品,都比籃球少很多。未來我想為棒球作一些事,但不在出版方面,因為不覺得對它有立即的幫助。」

楊士範認為,台灣職棒應該改變的是大環境。如果棒球比賽是帶動相關產業的火車頭,那如何讓台灣的職棒更精采、更有趣、不要再發生任何假球事件?「我不確定我能在這方面做任何事,但如果可能,未來我希望有能力買下一支球隊。能擁有一支球隊的話,就能作很多事,對台灣職棒的推廣才能更快。」

買下球隊的資金成本,對一個勇於作夢、積極創業的年輕人而言,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在美夢成真之前,持續地關心、開發更多體育報導,是楊士範已經在作的準備。

獲國外媒體關注 挹注資金

前年八月,楊士範和鐘子偉的理念初步謀合,並開始構想方法。之後,透過不斷溝通、請教朋友及訂定計畫,去年上半年完成登記及開始運作,「關鍵評論網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一開始只有三個成員,令他們感動的是,還有三位實習生,在還搞不清楚他們想做什麼時,就願意投入一起工作。

網站上線後成長快速,三個月就達到單月百萬不重複造訪人次,目前更達三百萬不重複造訪人次,去年年底並獲得國外資金挹注,這筆資金極具指標性,因為它不是來自財團,而是媒體專家:前華盛頓郵報總編輯Marcus Brauchli與媒體發展貸款基金創辦人Sasa Vucinic 主動接洽關鍵評論網,而後加入董事會,成為國際顧問董事。楊士範說:「創業第一年的歷程還算順遂,雖然每一天、每個禮拜,都在解決各種大小問題;很多問題當然是創業前預想不到的,只能一邊做,一邊解決各種困難。」

目前TNL編輯部有十人,包含編輯和影音小組,另外作者則有接近三百位,每天約可產出三十篇文章,包括新聞、影音、評論等。在今年三、四月服貿議題及學運發生時,TNL曾衝上二百五十萬人次流量;目前平均每月不重複造訪人次則是三百萬。楊士範說:「先站穩發展的腳步,希望未來有一天,TNL能成為台灣的主流媒體之一,在亞洲甚至全球都有特定影響力。」

透過網路 找到成長契機

楊士範本行念財金,曾在科技媒體網站,以及雜誌的數位媒體部門擔任編輯。創業之後,他常被問及「本行是財金,為什麼會來做媒體」?他笑說:「做媒體,跟是不是念媒體科系一點關係都沒有;做哪一行,在於有沒有與趣做這件事。我念財金念得很開心,但後來我很確定想做的是網路相關產業。」

楊士範成長在台北市的軍人家庭,爺爺是一九四九年自中國大陸河南來台的老兵,父親亦是軍人。中小學時代,在校園裡他受的仍是洗腦教育,「反攻大陸」、「忠黨愛國」的思想是主流,但楊士範的家庭教育卻很開放。中學以後台灣解嚴,上了高中、大學,他透過網路得到很多資訊,翻轉了以前的認知。這個自我質疑、自我顛覆的歷程,讓楊士範找到成長的契機。

持續書寫 培養文字表達能力

國中開始,楊士範展現出文學的能力和興趣。他大量閱讀課外書;高中時,分別有三位國文老師,在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文言文的背誦與國語文的發表能力上,給予他扎實且多元的啟迪和訓練,打下良好基礎,也促使楊士範開始從事寫作。雖都是未經發表的私人書寫,卻是他養成用文字表達意見及抒發情感的緣起。

楊士範說﹕「現在回頭去看,如果要探究為什麼念財金而來做媒體,大概和我一直持續文字書寫的習慣有關。因為不間斷的書寫,讓我嫻熟於用文字表達思考,加上大學時參加了新聞性社團,以及長年來經營部落格,這些細節,串成了今日成立媒體公司的因緣。」

雖然TNL創業有成,但楊士範卻不覺得「創業」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對我而言,要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而對於被譽為社會精英,楊士範亦謙沖地表示:「我所見到的九○年後出生的這一代,其實才是非常優秀的一代,我甚至懷疑自己大學剛畢業時,有沒有他們想得多?可是他們卻被主流媒體打壓成是不夠認真、抗壓力不足的一代。只要有機會,我都會講,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遠比站在社會主流位置上發聲的某些人優秀太多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