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阮愛惠 |2016.08.05
5985觀看次
字級
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圖/李哲藝提供
《釧兒》音樂劇是李哲藝近年來最滿意的音樂劇作品,希望能為台灣藝術做一點事。圖為排演現場。圖/李哲藝提供
李哲藝的音樂事業廣泛,從演奏、作曲到指揮,他無一不精。圖/李哲藝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李哲藝提供

李哲藝是台灣音樂教育體系科班出身、亦曾在世界級演奏比賽獲獎的「正統」音樂家;才四十五歲的他,從展開職業演奏生涯以來,已累積逾兩千以上的演出場次。然而李哲藝卻也不是「典型」的演奏家,他同時作曲、編曲、為戲劇及電視電影配樂及製作CD等,累計創作曲約一千五百首,編曲作品超過四千五百首;除了音樂演奏之外,多年來從他筆下誕生的音符,流瀉在台灣各類型的演出舞台中,聽過他作品的人難以計數。

精益求精 觸角廣泛

不只音樂的產出,李哲藝的工作資歷,也教人眼花撩亂。他既是數十個樂團的客席豎琴手,亦是十來個樂團的常任或客席指揮;他自組「最好的時光」三重奏,參與製作數十張CD,曾十七次入圍金曲獎,並於第二十三屆金曲獎榮獲「最佳作曲人獎」,兩次獲得「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雖然資歷豐富,但關於自己的音樂,李哲藝表示,真正要分,也不過是「純音樂」和「應用性」兩類罷了。至於為什麼會參與那麼多種音樂工作,他笑笑說:「以前環境單純,老一輩音樂家,只要把一個樂器練好、把一種工作做好,就可以吃一輩子;可是我們這一代競爭很激烈,會做同一件事的人有十倍、二十倍,如果我們能做的沒有比別人更有特色、更高效率或更好品質,很難在業界生存。為了讓自己站穩,只能不停地增加能力,讓觸角更廣一點。」

不過李哲藝也承認,自己本來就是個喜歡轉變的人,「很多事情,我如果做上手了,就不想再做,因為再做只是重覆。做事不必思考的話,頭腦就停下來;但想要思考,做這件事又不能得到刺激時,我就再找別的事來做。大部分的藝術創作者,都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很精;我不只想做到『精』,還想把範圍擴大。」

突破自己 走出框架

另一個關鍵點是,他主修的樂器不是主流的鋼琴或小提琴,而是在全世界都是小眾的豎琴,從豎琴的小圈圈裡逸出,機會相對很大。「我在大學時,豎琴已彈得非常好。我知道,如果我繼續彈,再出國拿個獎,回來後就可以一輩子都做這件事。」他回憶說。

但大三那年,有一位來自比利時的豎琴大師蘇珊娜.米多麗安,在聽過李哲藝彈的自創曲後,卻和他分享了一段心聲。

米多麗安說:「我二十多歲拿到世界冠軍後開始巡演,手上有幾百首即使從睡夢中被叫起來,都能馬上開音樂會的曲子;大家都認為我很好,我也覺得自己很好,二、三十年來都在重覆這件事。我雖然覺得無趣,但無法突破,也找不到方法。以你的技術往下走,最好的情況就是像我一樣,成為世界級的演奏家,並且一直做下去。這件事只要夠努力,很多人都能做到。但你所彈的那個曲子,學術界的人很少有能力做得出來,如果你願意保持這種能力,或許以後你可做出我們都做不到的事。」

那番話震撼了當時二十歲的李哲藝,也支持了他後來所做的事。二十多年來,李哲藝的音樂之路愈走愈寬,但他坦言,也愈走愈辛苦:「走愈廣,發現世界愈大,愈覺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原來一個人如果想讓自己更好,就只有不停地學習下去。幸好一路上也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打氣,才能一直走下去!」

創作音樂劇 守護台灣心價值

李哲藝開始想透過音樂去做一點「影響世界的事」,大概是二○○三年。那年阿里山上首次舉辦「跨年日出音樂會」,李哲藝帶著六、七個音樂家,十二月下旬起,每天都上山頂演出。第三天時,有位媽媽帶了一箱小米酒來找他們,拜託他們到達觀國小,為全校三十多位小朋友演出。他們因為各種理由,無法來欣賞這麼美好的音樂會。李哲藝和夥伴一口答應,選了一個上課的日子到國小演出。

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裡,那些可能從未看過這些樂器的原住民小朋友們,拘謹又安靜地坐著,他們聆聽音樂的真誠表情,讓演出者比觀眾更感動。「我在城市小朋友的身上不曾看過那樣的真誠。之後我常常在想,會不會有山上的某個孩子,因為聽到這次的音樂會,改變了他對未來的某個想法。當我開始意識,透過音樂,我們所做的事可以產生某種價值、做某種回饋時,這樣的信念就會驅動我們一直努力做下去。」

帶著這樣的信念,李哲藝在創作的道途上,陸續遇到不少合得來的人,例如劇作家梁越玲、音樂劇導演曾慧誠以及電影導演澎恰恰等。其中有人和他不只是一拍即合、合作過程愉快順暢而已,甚至還接連合作了四、五部作品,幾乎可說是聲息相通、心有靈犀的道友了。

音樂是抽象的東西,本身的價值和作用,已經不容易描述;想用音樂去淨化人心、影響世界,更像是打高空的理念。但對音樂結合戲劇所能創造出的最大理想模式及最感動人的可能性,李哲藝在他近兩年來的大型音樂劇作品─《釧兒》中找到了。

譜寫釧兒 詮釋本土

「我寫過近百部國家劇院級的音樂作品,《釧兒》可說是我目前最滿意的代表作,它是國內首見以百老匯規格打造的音樂劇,我的音樂得以和最優秀的編劇共創、被最優秀的演員詮釋。最可喜的是,整個編導演團隊,也是我首次遇到的絕佳組合,大家年紀或許有差距,卻一心都想為台灣本土藝術做一點事,創作一些本土化的好作品,讓好演員有舞台、讓觀眾有好戲可看。這齣音樂劇合作過程中有如天時地利人合,大家的互相激盪和學習,已是我畢生難逢的際遇,至於它能流傳的美善和感動,我覺得有無限的可能!」李哲藝開心地說。

就像篤信宗教的人一樣,李哲藝也篤信藝術的力量和價值。「在《釧兒》的合作團隊裡,我看見很多和我一樣信仰藝術的夥伴。我們始終相信用真誠的心和努力的態度,把一個藝術演出做好,最後一定可以觸動觀眾的心。也許一百個觀眾有一百種想法,但其中一定會產生可能改變世界的力量。這也可說是我們創作之初的期許吧!」他說。

信仰真善美 用音符感動世界

李哲藝目前雖沒有宗教信仰,但他相信「信仰」。「信仰就是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時,這個相信就帶著我們朝某個方向一直努力。所有的宗教裡都有這樣的力量,我看過很多人為了求道付出一輩子的生命,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對一個人有很大的提升。」他說。

過去他幫過佛教和道教團體做音樂,從中亦找到很多益處。「從小就有人叫我去受洗。但我都會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對我而言,做一件事之前,如果知道無法全力付出,那就沒有資格去做。我看過很多為宗教全力付出的人,但目前我還做不到。」他笑說。

但李哲藝還是有所『信』、有所『仰』。「我相信所有事物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如果內心沒有這樣的信念,很多事情是做不下去的。什麼是『真』?對我而言,真就是所有事情最原本的面貌。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在複雜的社會裡,一直追求各種享受和科技的進步,但最後追求到什麼?我愛爬山,台灣的百岳我爬了十七座;爬山很累,可是當我爬到山上,所有現代化的科技都不存在時,正足以感受一份『真』。」

李哲藝問過朋友,絕大多數都告訴他:「如果明天沒有電腦,那我就死了!」他在沒有電、沒有網路的山上問自己:「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忙,我還可以做什麼?」他發現,他會演奏樂器,也會種花種草,這兩件事對他而言是很真實的事情。

而什麼是他認為的「善」呢?他說:「我做藝術表演多年,看到很多藝術家有人性裡最善的部分。有人其實可以輕鬆地用藝術賺錢,卻不計時間和心力,義無反顧地想透過藝術去做一件『讓他人感覺很美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事;做這件事的動力來自他們生命裡追求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善念。每個人表現出的形式不同,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

至於「美」,絕大部分都在李哲藝的音樂中呈現了。但他感慨地說:「現今社會,要做到純粹的真善美很難,因為要顧慮很多人情世故,最後多少會影響真善美的本質。不過世界萬事,如果在發心或行動之初,有包含真善美的成分,結果一定不會差;在這樣基本信念下的創作,也許過程中會發生種種困難,但朝著這個方向思考,最後做出來的東西一定能感動人!我深信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