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怎麼命名?

文/山羊  |2024.01.03
358觀看次
字級
圖/琪琪

文/山羊 

小明因考試將近,功課壓力大,變得容易緊張,爸爸就要他吃一點維生素C。

因為人在緊張時,身體會釋放足夠腎上腺素來抗壓。偏偏緊張會加速維生素C的消耗,分泌腎上腺素又需維生素C幫忙,所以這樣建議他。

看爸爸也會吃維生素B群,小明突然想到:維生素A、B、C、D、E是怎麼命名的?還有,為什麼沒有維生素F、I、J,而直接跳到K?

二字組合 分兩大類



維生素(Vitamin),又稱維他命,是一系列有機化合物的統稱。波蘭化學家方克(Casimir Funk)在20世紀初開始用鴿子實驗,發現只餵白米的鴿子會生病,餵了米糠和酵母後病情就改善,證明飲食與腳氣病的關係,就在1912年提出這是因缺乏一種「跟生命攸關的」(vital)「胺類」(amine)物質有關,而將兩字組成Vitamine。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很多維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並不是胺類,就將最後的「e」去掉,稱為Vitamin而沿用至今。

維生素的特性是: 身體所需的微量營養成分,卻對健康發揮巨大作用。 身體無法自己合成,或合成量不足身體所需,得經由飲食等方法來取得。 缺乏某種微量營養成分,身體會出現特有病症。譬如經觀察、研究,科學家終於發現罹患壞血病(水手病),是由於當時長期在海上生活的人,因無法攝取蔬果,飲食缺乏維生素C所致。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共13種維生素,分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C和B1、B2、B3、B5、B6、B7、B9、B12)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通常每種維生素都會有多種功能。

顧名思義,水溶性維生素可溶於水,能在體內快速溶解、加工和代謝,無法儲存起來備用。過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多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尿得不夠多,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另外,水溶性維生素也很容易在烹煮遇熱中被破壞。

脂溶性維生素可溶於脂肪中,能被人體吸收並儲存在肝臟和全身脂肪組織中備用。因為排泄率不高,代謝比較困難,它們的「可容許攝取上限」就比較低,補充或食用時需特別謹慎,以免攝取過量造成中毒。

順序字母 兩種命名



維生素命名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對生理產生的功能」,一是根據「發現的順序」。

譬如比Vitamine這個字出現還早,在1910年發現的維生素B1(硫胺素)是根據beriberi(腳氣病)的第一個字母命名,起初並沒有數字1。後來科學家發現維生素B是8種水溶性維生素的複合物,所以就分別給它們加了數字,每種維生素也都有單獨名稱,如B5是「泛酸」,B7是「生物素」。

這些B群也不一定都按時間順序排列,如B5和B7於1931年發現,B6是1934年,B3是1936年,B9是1941年,B12是1948年。其他沒有的維生素B家族則是因最初被認為是維生素的物質,後來卻發現不符合維生素特性,就被汰除了。

1913年發現的維生素A是科學家在做各種飼料實驗時,發現某些脂肪含有「輔助的」(accessory)物質,對老鼠生長至關重要,所以稱之為維生素A。有人則認為是來自於德文中「乾眼病」(Augendarre)的第一個字母。

後續發現的維生素C、D、E、K則大致都按字母順序命名。

至於維生素K對血液凝固相當重要,是丹麥科學家1929年發現的物質,於是就以發表研究的德國期刊Koagulation(凝固)的第一個字母命名。也有說這個違反按順序邏輯命名的維生素K,是來自德語Koagulationsvitamin(凝固維生素)這個字。

總之,維生素的命名或許有點混亂,最後發現的B12至今也已75年,但科學家仍持續研究,希望發現新的維生素,或對現有維生素能有更深了解。

要注意的是,缺乏維生素會導致嚴重健康問題,所以我們飲食應該均衡,避免挑食造成維生素攝取不足,需要的話可以適量補充,但切記過量攝取可是會導致中毒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