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別只當孩子的朋友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2023.07.25
98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一群空巢期的女性朋友們相約下午茶。這些朋友培育出的下一代均頂尖優秀,而這些母親們也一向重視教育與親子關係。當與孩子互動有狀況時,就趁著同溫層聚在一起,互相傾吐苦水,然後聽聽彼此高見。

A首先發難:「我兒子春酒時抽到三十萬獎金,但只聽到他分享喜悅,接著就沒下文了。好失望,我還以為媽媽聽到也有分紅呢!」

B跟著瞪大眼睛附和:「兒子工作了半年,我期盼著每個月的孝親費,拉下面子跟他開口,竟回我:『你們有這個需要嗎?』」

C也不是很開心,嘟囔著說:「我家兒子也是半斤八兩,一家人出去吃飯,說好他付,結果說沒帶錢,要我先付,然後就不了了之。」

D插嘴道:「我兒子竟然說我們AA制(各自付費),說他和朋友都是這樣。然後說,老媽妳先付我再轉給妳,到現在我還不好意思問他要呢。」

B又說:「就跟他們說不是金錢的問題,是一種對長輩的心意。」ACD點頭如搗蒜。「對嘛,我們有身教,兒子們為什麼看不懂?我們的關係又不是朋友。」語音剛落,大夥兒靜默面面相覷。

此時,E氣定神閒說:「當年我告訴兒子,他出國深造,費用得自己支付。所以自他拿到學位工作以來,每個月都得寄固定的金額回家。」E頓了頓:「對孩子不能真的當朋友而不好意思說。」

「當孩子的朋友」這一句口號,曾經在某個年代推廣親職教育時深植人心。因為上一代的父母甚為嚴厲,在權威的教養下,親子間較少心靈上的溝通,子女對父母多為敬畏之心,非常希望父母能聽到自己的心聲。當年的孩子成為父母時,自然而然想要彌補童年時的遺憾,希望能當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多一點親情的支持。

而「當孩子的朋友」時,常常因為疼愛,多所容忍,不能堅守原則而變成溺愛。當下的確可以避免親子衝突,但若忽略持續雙向溝通與調整,就必須接受孩子在生活或觀念上與父母互相競爭、計較,甚至讓父母覺得被挑釁,有「為什麼付出這麼多,孩子卻無感」的無力與失望。這就是這帖藥的副作用啊。

本來,父母與朋友的角色就是有差別的。父母子女血緣難斷,朋友則可選擇去留;朋友間互相尊重,對於父母則更上一層是「孝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出於天性,非朋友之情可比擬。

那該怎麼拿捏分寸呢?

首先父母在心態上要有所調整,什麼時候該當父母,什麼時候該當朋友,孩子什麼時候該承擔責任,什麼時候可以撒嬌賴皮……在角色上應該有清楚的界線。我和女兒間就發展出一個默契,就是「情境角色模式」的切換。

比如說,當她有問題需要討論時,會要求我把「媽媽」的角色切換成「治療師」。預約一個時間談心,提供專業意見,此時絕不批評、不生氣、不翻舊帳。當女兒要聊心事、分享喜怒哀樂、一起玩樂看電影時,則可以當「朋友」。而平時媽媽角色上身時,我提供合理「金援」、維持家中運作秩序,而做兒女的聽我碎唸、忍我焦慮,在所難免。媽媽的話,要聽,當下不可頂嘴(我個人在意的原則),若有錯可事後討論。

總之,身處在如此多元的世代,不是一句口號就能決定親子相處的模式。只要能保持獨立思考、雙向溝通,並配合雙方做調整,親子間一定可以夠找到平衡的相處方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