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薪資改變 加薪變無感

本報台北訊 |2022.11.05
1295觀看次
字級
據主計總處統計顯示,近5年受僱員工每人平均每年增加1.8萬元,但多數人卻無感,因為老闆把錢加到非經常性薪資的分紅或獎金。圖為美髮業者為顧客服務。圖/林伯東

【本報台北訊】近5年,受僱員工每人平均勞動報酬增加9.2萬元,平均每年增加1.8萬元,但勞工多半感受不到加薪的喜悅。主計總處資料顯示,主因是勞工的經常性薪資比重降低,但績效、分紅獎金及加班費占比增加。學者表示,代表員工獲得的常態待遇變少,必須以更高工時才可能增加收入,恐衍生過勞問題,也等於企業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勞工,不是好現象。

主計總處調查顯示,2021年受僱員工全年勞動報酬77.9萬元,較前1年增加2.2萬元,經常性薪資51.9萬元,較前1年增加3%,占整體報酬66.6%,非經常性薪資卻高達15.1萬元,較前1年增加6.9%,占勞動報酬比率19.4%;另外屬於雇主負擔的勞健保費用、退休金提撥、職工福利金等非薪資報酬則近11萬元,占比14.1%。

企業負擔勞保、健保、退休金提撥等非薪資報酬,近6年都在14%上下,可見雇主負擔的勞健保及退休等費用比率已固定化,過去雇主以勞健保及退休成本增加太多,影響加薪能力的理由似顯薄弱。

報酬結構挪移 非經常性薪資倍增

從2021年每人平均勞動總報酬來看,可明顯看出非經常性薪資年增率6.9%,是經常性薪資年增率3%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受雇員工去年收入增加最多的是非經常性薪資,而不是月薪。

據主計總處定義,「經常性薪資」是所謂的月薪,也就是固定報酬;「非經常性薪資」為加班費及其他不是按月發放的工作、績效、全勤獎金、年節獎金等。早年公司大多將報酬集中在經常性薪資,但隨著企業愈來愈重視績效及員工個人表現,開始挪移勞工報酬結構。

對於勞工固定薪資大降,多數轉移到非經常性薪資,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說,變動薪資占比愈來愈高,代表勞工即使努力程度一樣,固定收入卻變少,勞工如果要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工時,惡性循環就是過勞問題加劇。台灣很多產業是低底薪、高獎金,都是要勞工付出更多工時,追求更高績效,連科技業、運輸業、醫護人員都是,「變動薪資占比增加,看起來是要大家不要吃大鍋飯,鼓勵員工追求績效,副作用卻是過勞」。

企業經營風險 變相轉嫁勞工

另一個副作用則是雇主將應該要承擔的風險轉嫁給勞工,以前是員工努力,就給多一點,現在是要表現好,公司有賺錢才多給,但如果是基層作業員,若因公司決策錯誤造成獲利減少,收入永遠沒機會增加,等於給員工的待遇,不是靠努力可以得來,企業變相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勞工。

辛炳隆表示,就公司營運管理而言,績效高給高獎金無可厚非,但是不能適用企業內所有人員,不應連作業員都適用高比率績效獎金原則,「基層員工何來高績效?」績效制度應適用特殊職等,例如高層主管採高績效,但某個職等以下應採用單一薪酬規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