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動動腦】 喜樂和快樂

文/吳娟瑜 |2022.10.19
911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吳娟瑜

「喜樂」和「快樂」感覺是相近的兩個詞,然而在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下,這兩種情緒狀態還是略有差別。

「快樂」可以透過外來的活動,例如:玩遊戲、吃美食、運動、完成挑戰,或與人歡聚而感到開心,但這種快樂比較是短暫的、私人的。

如果聽到孩子玩了一整天,到家就嚷著:「好累哦!」,白天興高采烈的景象似乎瞬間瓦解,大人也不要氣餒,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類似這種稍縱即逝的「快樂」情緒將是司空見慣的。

喜樂更重要

「喜樂」則是比較持久的、內在滿足的、精神上充實的情緒,這將會是一生更重要的學習。

由衷而出的「喜樂」,可以透過父母帶領而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到。

品燕媽媽從女兒嬰兒時期,即花了心思讓女兒從巴哈的音樂、朗誦泰戈爾詩集、親密摟抱、睡前談心,真心道謝等感受喜樂。

品燕媽媽說:「女兒目前小學六年級,她在團體生活中一向從容不迫、滿臉笑容、口出善言,所以人際關係不錯。」

品燕媽媽其實來自暴力家庭,爸爸常半夜把媽媽從溫暖被窩拉出來,不准她睡覺,又大吵大鬧,接著到了白天,品燕和妹妹就遭殃了。因為媽媽怒氣難消,常在爸爸出門上班後,為了一點細故打妹妹,品燕若去攔阻,媽媽乾脆兩個一起打,再通通關進廁所。

長大後,妹妹發誓一輩子不結婚,品燕幸好遇上志趣相投的老公,共組家庭後,她在照顧女兒的過程,找回做一個好媽媽的信心,同時透過和女兒的互動,讓失落已久的喜樂重返體內。

女兒當然有開心快樂的時刻,例如:參加學校露營、參加演講比賽,還有邀同學到家中玩,更多的時候,她享受一人獨處、閱讀或寫日記的喜樂。

教孩子辨認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少爸媽碰到的困難是孩子急著想要「快樂」,但卻不願意慢慢等待「喜樂」。

正軒爸爸對四歲兒子感到頭痛,明明講好全家先到書店閱讀一小時,再到電影院看電影,接著到麥當勞吃漢堡。

但是,一走出家門,兒子改變主意了,要求先到麥當勞吃東西,再看電影,接著到書店。老婆告誡兒子:「我們剛才在家裡吃過中餐了,也講好順序,為什麼改變呢?」

「我又餓了!」兒子開始鬧情緒,走在大馬路上,夫妻倆超尷尬,幸好正軒爸爸非常有耐心,他一把抱起兒子,並且說:「走,我們說話算話!」

進到書店,寬闊舒適的空間,涼爽怡人的冷氣,加上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兒子靜下心了,與媽媽一起窩在書店一隅,兩人分享繪本的內容,兒子已忘記剛才的吵鬧。

為人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建議不要太快妥協,因為快速的快樂享受,固然可以讓孩子停止哭泣,但孩子一生更需要學習「喜樂」的生活態度。例如:樂於等待(延遲享受)、閱讀好書(自有領悟)、團隊負責(學習助人)、誠懇分享(廣結善緣)、宗教信仰(堅定心念)等。

「媽媽,謝謝妳把我生出來,每天都好好玩哩!」欣怡媽媽聽到國中二年級女兒這麼說,非常欣慰。

欣怡媽媽是個忙碌的職業婦女,但工作之餘她參加藝術鑑賞團體,充分吸收繪畫名作的資訊,她說:「沉浸在藝術世界讓我心生喜樂,有時望著女兒,感覺她彷彿是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既生動又有活力。」

看到女兒就是欣賞,難怪女兒每天也是喜樂連連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