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河南古都 為何能走紅網路?

文/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2021.06.12
1588觀看次
字級
演員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禮佛台演繹《文昭皇后禮佛圖》。圖/新華社
 2020年,第12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終評演出的《唐宮夜宴》。圖/新華社
遊客在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景區內遊覽。圖/新華社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第二縣直幼兒園,暢楊楊向小朋友們講解剪紙技藝知識。圖/新華社
無人機拍攝的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應天門遺址博物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的禮佛台上,肅穆威儀的「北魏孝文帝」與端莊華貴的「文昭皇后」在侍從的隨侍下徐徐而來,褒衣博帶、衣袂飄風,定格在浮雕上的文化盛景彷彿從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深處走了出來。真人版《帝後禮佛圖》這一幕迅速走紅網絡,全網閱讀量近二億人次。

為什麼傳統文化能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上頻頻成為「時代頂流」?為什麼是河南?

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河南宛如一座天然的中華歷史文化博物館。從炎黃五帝的傳說和遺跡,到夏商周三代的都邑,都在以洛陽為中心、由黃河洛河哺育的河洛地區。歷史上,先後有二十多個朝代、二百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興業。尤其是鄭州、洛陽、開封,黃河岸邊的這三座古都,距離三百里,從夏至宋占據國家政治經濟中心三千年,繪就了燦爛的文明畫卷。

如今,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正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如同上演了博物館奇妙夜的《唐宮夜宴》,有人從中看到大唐風華,有人看到文明的厚度,有人彷彿看到上班路上的自己,產生奇妙的共情。

傳統文化時尚演繹

浩渺星空下,一群衣飾華麗、手執樂器的唐朝少女明豔亮相。身段豐腴,臉頰點著斜紅妝,活脫脫博物館裡復活的唐俑。她們踩著細碎的舞步,在花園裡穿行嬉戲。就像千百年前一場盛會的片段,穿過時間縫隙掉落眼前,驚鴻一瞥,又回到了歷史深處。

離節目播出已過去多月,《唐宮夜宴》的舞蹈畫面卻被觀眾念念不忘。除了活潑嬌俏的唐宮樂師,以特效形式呈現在舞台上的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代表性文物,以及由傳世名畫《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拼合而成的舞台背景,都令人津津樂道。有評論稱,節目幽默詼諧又帶有深厚的傳統審美,藏著每個中國人都會產生共鳴的文化基因。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持續熱播,漢服在大街上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有高考狀元選擇『冷門』的考古學,海外網友也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極大興趣。可見,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傳統文化依然有旺盛的需求。」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傳統文化「破圈」正逢其時,並非偶然。

在他看來,表達方式的創新,喚醒了傳統文化原本的巨大魅力,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優秀傳統文化一次次圈粉。

真人版《帝後禮佛圖》視頻發表後,應網友呼籲,龍門石窟景區特意將視頻中用到的復原裝束集中展示,並在五一期間為遊客提供試穿拍照服務。同時推出《帝後禮佛圖》臉部鏤空拍照板,供遊客打卡留念。還計畫設計帝冠、後冠等《帝後禮佛圖》相關文創產品。

「不少年輕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中華民族通天達地的文化內核,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內涵,恰恰能滿足年輕人百變的個性追求。」河南大學河南文化旅遊研究院副院長肖建勇說。

馬蕭林認為,得益於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大環境對年輕人的引領,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正逐漸增強,文化自信逐步確立,此時需要更多自信的文化產品。

在創新中守護傳承

開封,河南自貿試驗區國際藝術品保稅倉,藏著一家非遺文化輕奢體驗店——壹脈。店裡除了瓷器、文創好物,還有讓人一口就能愛上的非遺好滋味,都巧妙融合其中。一些非遺傳承人還受邀入駐,吸引不少人專程前來體驗。

在更早之前,壹脈落戶在當地最熱鬧的旅遊休閒街區之一——七盛角。人流熙攘中,名為「壹脈」的非遺文化館顯得別樣地靜,遊客通常都會踱進來看看,似乎對古城懷著一種期待,認為就該有一處這樣的地方。

館內,以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和傳世名畫為題材的汴繡色彩古樸、針法細膩;歷經千年的「中國製造」——宋室風箏兼具華麗感和鄉土味,是繁華的汴梁古都飽經滄桑的痕跡;絢麗瑩潤、造型各異的鈞瓷在展櫃上光華流轉;傳統戲曲劇種二夾弦的存在,則讓這裡有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見證,而傳承人是非遺的活性載體,他們像國寶一樣珍貴。」壹脈非遺文化館創始人張曉立說,想讓更多人了解這些非遺傳承人的故事,讓他們能夠堅守初心,繼續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

除了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展示場地,壹脈團隊還通過鏡頭記錄和講述被邊緣化或被遺忘的傳統技藝、手藝背後的故事。二○一五年至今,已拍攝上百部非遺紀錄片。

創意來自天然

年輕人翻轉傳統

正像壹脈團隊期望的那樣,出生於一九九一年的洛陽小伙兒暢楊楊早早成了非遺傳承的新生代踐行者。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孟津剪紙有悠久的歷史傳統。與人們想像中民間藝人的「老態龍鍾」不同,今天,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是剛到而立之年的暢楊楊,省級非遺也由他推動申報。

「剪從天上來」,這是暢楊楊的社交帳號暱稱,意為「思想創意來自天然」,也是他的創作標準——自身生活。從農耕到城市,從婚喪嫁娶到倉頡造字、黃帝鑄鼎,那些存儲在腦海中的鮮活畫面和曾聽過的故事傳說,就這樣順著剪刀的弧度一點點呈現在紙上。為了表現出歷史文化的莊重,他大膽拋棄常規紅紙,另闢蹊徑地選擇黑色紙張,成就了《家住黃河南》、《大河之南》等酣暢大氣的剪紙作品。

更懂得如何吸引年輕人,是暢楊楊與傳統老藝人的最大區別。除了傳統剪紙主題,年輕人喜歡的呆萌或搞笑元素、文體明星以及熱門話題都是他的創作素材。他還開發剪紙衍生品,利用新媒體傳播推廣。

青年笛簫演奏家賀小帥同樣在年輕人中尋找到了共鳴。在工作時間,他是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首席演奏員。他的代表性樂器是骨笛,複製自賈湖遺址出土的八千多年前的骨笛。他所在的古樂團,不僅復原複製了陶塤、編鐘等三百餘件套音樂文物,而且根據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產,編譯創作了一百餘首古風樂曲。他們的演出浸潤了無數國人的心靈,還走向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工作時間之外,賀小帥是名為「大至樂」的網絡音樂空間創辦人。「至樂」出自莊子的至樂篇,「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意思是最大的快樂,也是他心中最高妙的音樂。賀小帥通過分享自己個性化演繹的簫曲,傳播簫文化。他的作品既有《關雎》等中國古典曲目,也有用簫演奏的西方名曲,以及《滄海一聲笑》等流行音樂。如今,這個音樂空間,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人。

善用古都資源

展現文化的底蘊

踏入洛陽老城區,遠遠就望見巍峨的應天門和華麗的明堂、天堂。這是武則天當年生活、理政的核心場所,所在區域即隋唐洛陽城遺址的宮城區中心。隋唐洛陽城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一段,隨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興建,人們得以初步領略盛唐氣象。

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和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初具規模,隋唐洛陽城宮城區內天堂、明堂、九洲池和應天門「四點一區」展示格局形成,洛陽一大批文化遺產從地下「走」到地上,城市傳統肌理、歷史文脈與現代城市發展相得益彰。

在以宋文化聞名的開封,信步游走中不時邂逅鐵塔等歷史文化遺跡。在十三平方公里的古城區域內,以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清明上河園再現北宋社會文化風貌,根據歷史故事創編的劇目及各類民俗表演尤其引人入勝。乘船順大宋御河而行,兩岸亭台樓榭林立,一廊一故事,一段一景觀。

鄭州,這座不少人眼中「火車拉來的城市」,也愈來愈看重自己底蘊深厚的文明古都身分,並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家底。去年,鄭州提出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打造黃河文化帶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區、黃帝文化核心展示區、鄭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區。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