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華僑與僑民分別的意涵

 |2018.05.23
1275觀看次
字級

僑委會日前將部分行政規定用詞「華僑」改為「僑民」,解釋是因為僑界有不同的聲音,有人用「華僑」,有人用「台僑」,為尊重各方說法,採取中性的字眼「僑民」稱呼,更具包容性。說法固然言之成理,但華僑一詞沿用多年,海內外都習慣這種稱呼,海外僑胞也多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沒有了「華」字,會有失根的感覺。

「華僑」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名詞,清末許多廣東、福建沿海的居民為了生活,飄洋到美國、東南亞等海外各地奮鬥,在美國舊金山的華工曾經留下血跡斑斑的奮鬥史,為了標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後裔,他們聚會的地方通名為「中華會所」、「中華會館」,也都以「華僑」自居。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時候,多次到海外演講募款,都獲得許多助益,因此說:「華僑為革命之母」。

兩岸分治以後,海外華僑多認同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畢竟在海外比較自由的環境,較不認同共產中國,在雙十國慶時海外華僑會熱烈慶祝。世界各著名的城市都有「中國城」或稱華埠,當地的人也都稱中國人為華人,已是舉世共同的認知。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逐漸崛起,且獲得世界認同之後,僑界也有易幟的,不過「中華會所」的名稱和「華僑」的稱呼都沒有改變。

對於僑委會這次改變稱呼,副委員長吳新興說,《憲法》第四十一條將海外僑胞統稱為「僑民」,憲法精神包含所有稱呼,這樣包容性比較大,至於有些僑民自我定位的稱呼,僑委會都會尊重。但立委李秀彥指出,《憲法》第九十一條也有用到「華僑團體」,僑民的稱呼會使我們與僑胞之間的關係愈來愈遠,此一更改更有政治操作之嫌,製造族群對立。

其實名稱怎麼改都不是問題,問題在心態。民進黨執政之後,全力去中國化,教育部和文化部制定的許多法令和作為,無不朝著去中國化著手。許多僑界的團體多半不認同這樣的作法,因此民進黨的官員到僑界去,「華僑」不歡迎,他們只能跟所謂的「台僑」接觸,民進黨基本上不喜歡「華」這個字,就是意識形態的關係。

陳水扁執政之初,就希望把所有冠上「中華」的官方機構和半官方機構、國營事業、團體都改名為「台灣」,例如中華郵政、中華航空、中華電信、中國石油,都想改名,甚至中華民國護照都想改名用台灣,中華郵政一度改為台灣郵政,馬英九執政時改了回來。「正名」是民進黨建國的第一步,「制憲」緊跟其後。但制憲困難重重,因此不斷在「正名」下手。如此也就不難想見為何「華僑」要改名為「僑民」了。

民進黨的本意最好是改為「台僑」,但是海外認同自己是「台僑」的畢竟有限,如果統稱「台僑」,會把大多數認同中華民族的僑胞阻絕,無法號召多數僑胞,只好先把礙眼的「華」字去除。這才是僑委會真正的意圖。否則行之多年的稱謂,又沒有引起任何爭議,為何要改變。

華僑中有個「華」字代表的是身分認同,如同美國人在台灣的商會稱為「美僑商會」,而「華僑」更是因為歷史的緣故有民族認同的意義。不稱「華僑」稱「僑民」,豈不自我縮小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