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綠川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2018.03.22
1184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一九○八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這是日本殖民台灣的首大建設,特地派了閑院宮載仁親王來台主持通車大典。鐵道由台灣南北兩端同步鋪設,最後在台中接軌,所以典禮會場選在剛啟用五年的台中公園。

十月二十四日那天載仁親王的車隊浩浩蕩蕩從台中火車站出發,走街道兩側商鋪街屋極具特色的新盛街(今中山路),過新盛橋(中山綠橋),然後右轉自由路,最後抵典禮會場台中公園。

新盛橋在新盛溪上,新盛溪就是大家熟識的綠川。綠川乃東北向西南貫流台中舊市區的溪川,在台中的幾條溪川中最臨近火車站,因此最有名。

綠川原是無名溪,後來有人稱它為新盛溪,直到大正元年(一九一二),舉行台中神社鎮座祭時,前來參加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驚嘆溪水之蒼翠,乃命其名為「綠川」,成為延續至今的名字。

綠川流經火車站的這段,為疏流交通,鋪建多座橋梁,干城橋、櫻橋、新盛橋、大正橋等,新盛橋跟台中公園內的湖心亭一樣,都是因「緃貫鐵道全通式」而誕生的,是集合了鐵路交通、都市計畫、公園建設等意含於一身的橋梁。

眾所周知,日本殖民時以京都做為台中都市計畫的藍圖,綠川和與之齊名的柳川就像京都的鴨川一般,除了防洪排水外,又具綠美化市容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喚醒城市的舊靈魂,回溯城市的歷史記憶。

一九一二年十月,在日本人市區改正、河川整治等政策的推動下,原是漫漶流竄的綠川經截彎取直,且溪流兩岸栽植垂柳,風吹搖擺款款,雨落綠意依依,風光旖旎如是,果然不負「小京都」之譽。

依規畫,以當時的土地面積算,台中市的飽和人口數是十五萬人,一九四七年併入西屯、南屯、北屯三區,致使人口由八萬餘人,驟增至十四萬多,雖然面積擴大,但大部分居民集居於市區,人口密度不均已漸感壓力。到了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遷台灣,在六十萬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軍民中,約有三萬人湧入台中,政府一時難以安頓如此大批的國軍及眷屬,當時台中市長林金標為照顧這些流離失所的退伍軍人與流動攤販,乃在柳川兩岸搭建簡易建築,做為臨時收容所,並核發攤販證供其合法營業,遂而漸漸發展成興茂的攤販街,成了聞名的估衣市集。

在此同時,台中市人口遽增,在住屋商家不敷使用下,開始有人覬覦綠川,比照柳川砍去種了三十幾年垂柳綠蔭,蠶食鯨吞的搭起違建。綠川的地理位置尤勝柳川,是當時台中最熱鬧的地區,商機無限,店家琳瑯滿目,如:各式飲食店、冰果室、唱片行、電器行、汽車材料行、皮件百貨…等等。

縱雖如此,但這些簡陋建築都是違建,且位處台中市門面地段,早在五○年代初期就有多位議員強力批判,到了一九七一年市府興建建國市場安頓綠川違建商家後才得以拆除。時任台視記者的余如季發起「同心花園」運動,以綠美化違建拆除的綠川兩岸空地,引起不小的回響,委實讓綠川轟動一時。但都市成長迅速,水泥占領綠地,公車多處設站建亭,機車隨意停放,活過來的綠川又死了回去。之後,又臨第一市場更新改建,綠川再度擔負起救援角色,將建國路、中正路(現之台灣大道)間的綠川加蓋做為臨時攤位,不久後,因應都市發展的需求,建國路至精武路的河道也加蓋成八線道的雙十路,不僅綠柳沒了,連綠水也沒了,綠川猶如被打入暗無天光的地獄。

幸好這幾年台中市政府決心夠強,意志夠堅,無論如何都要救回綠川,以汙水截流、礫間淨化工法、旱溪引流三部曲,改善水質、恢復其活力。在文資的保存上更是小心翼翼,除了新盛橋之外,也重現「長埋」於台灣大道下的櫻橋。再者,綠川也是全國第一個水岸品牌。綠川第一期工程去年年底竣工開放,立即風靡全國,這不僅證明了決心與意志很關鍵,更說明了水果然是生命的來源,把水治好,城市就有活力、就有新生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