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吳 沙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2019.07.15
2039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丟丟銅仔〉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由「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於1943年採譜,他記錄道:這首〈丟丟銅仔〉是台灣勞動人們用他們汗與力唱出來的歌。這首曲子也被拿去做為同年於台北永樂座演出的舞台劇《閹雞》(張文環小說原著,林搏秋改編劇本)的歌曲之一。

〈丟丟銅仔〉的起源有些不同的說法,連歌名都有直接描寫水滴下的狀態、聲音的〈滴滴咚〉,但最受大家認同的是先民進入蘭陽開發,篳路藍縷的場景寫照與心境呈現。

談及蘭陽的開發,大家立即想到「開蘭第一人」吳沙(1731~1798年),加上歌詞不是這麼說的嗎:「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哎唷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丟啊伊都滴落來」,「磅空」即「隧道」,宜蘭三面環山面向海,對外交通若非翻山越嶺,就得開鑿隧道貫穿山脈,所以有不少人想當然耳的將吳沙率眾入蘭以啟山林的故事跟鐵路、火車聯結在一起,殊不知吳沙入蘭墾拓是1787年的事,那時別說台灣、宜蘭尚無鐵路,即使全世界,也得遲至1825年才有第一條鐵路的誕生,而宜蘭的鐵路通車更是1924年底的事了,之間相隔137年之久。

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蘭陽的開墾比起其他地區大概晚了40~60年,像台北盆地郭錫瑠(1706~1765年)的瑠公圳鑿設於1740年,台中盆地北部張達京(1690~1773年)築建葫蘆墩圳、盆地南部藍廷珍(1664~1729年)的藍興堡墾拓,兩者不約而同的始於1720年代。

不像張達京20出頭就來台打拼,17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吳沙才攜家帶眷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不過他們兩位都有一項家學──草藥漢醫的專長,讓他們在墾拓期間藉著醫治原住民的瘟疫、天花,取得了原住民的信賴,建立友好的夥伴關係。

初到台灣時,吳沙先是住在淡水,該年年底則遷居至三貂社(現貢寮一帶),開始墾荒,種植草藥跟五穀雜糧,同時也兼營「番刈」生意,所謂「番刈」即是將平地的布匹、糖、鹽、菸草、酒等物資運到原住民部落販賣,再將部落的山產如獸皮、鹿角、木材等運回平地出售,以賺取兩邊的利潤。

由於吳沙為人誠信,甚得原住民信賴,不僅結交成友,也因而深獲受官方肯定,1783年,淡水同知徐夢麟授予「吳春郁義首」戳章,令其自由招墾。後來又協助官方平定林爽文事件,而受封「武信郎」,使其聲望大為提升,加上他豪邁開朗、仗義助人的任俠性格,很快的就成為漳、泉移民者的領袖,大家紛紛前來投靠,每有人依附,吳沙就送米1斗,斧1柄,當成「創業基金」。

隨著慕名前來者日眾,於1787年時,吳沙乃召集200餘人前進三貂番仔山一帶(今核四廠)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參與者並得以分配土地,這個分紅制度大受肯定,也更鞏固了吳沙在移民者的地位。

1796年,吳沙67歲了,投靠者高達1000多人,開墾的計畫、準備必須更加周詳,吳沙散盡家財購置防衛武器、船隻、糧食、農耕工具,大隊人馬進到頭城墾拓,由於聲勢浩大,引起原住民恐慌,進而產生衝突,並造成雙方互有死傷,其姪子吳立即死於互鬥之中,這讓吳沙的墾荒計畫一度受挫。

後因葛瑪蘭發生天花傳染病,許多原住民不治而亡,吳沙捐棄殺親前嫌,以草藥救治數百人,因而再獲原住民尊崇,墾植計畫得以順利展拓,造就後來蘭陽地區的富庶繁榮。

6月之杪,我應吳沙基金會董事長吳定國(吳沙第8代)之邀,與一群文友參訪位於礁溪的吳沙故居,聽著簡報看著展覽,想像先民胼手胝足的情景,心中忽然響起〈丟丟銅仔〉的歌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