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3) 大陳島撤退

文與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3.10
8121觀看次
字級
❶撤退的居民:隨著一江山失守,國軍主動撤離大陳島,島上軍民也跟著撤退。
❷準備登岸:撤退來台的大陳島居民擠在甲板上,準備登岸,其中有老有少,人數眾多。
❸開始撤退:大陳島居民收到了撤退的消息,集中在港口排隊等著上船艦。
協助撤離:美軍派遣 艦隊、飛機至大陳島 ,更派遣水手上岸引 導並協助大陳島居民 撤離。
抵達台灣:大陳島居 民抵達台灣基隆的港 口,上岸須先接受消 毒及檢疫。

民國44年(1955)1月8日,中華民國政府將浙江東面海岸的大陳島居民撤退到台灣,成為國共內戰末期的重大事件,受到國際矚目。

大陳列島位處浙東,控制浙江出海門戶,由於國共內戰爭奪近海島嶼之故,從不起眼的邊島,與一江山島一同躍上歷史的舞台,在戰後台灣的政治軍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雖陸軍不敵共軍,但憑藉海空軍仍有與之一戰的軍力,金門古寧頭戰役大捷即為一例。如此對峙爭奪情態下,國共兩軍在大陸東南沿海激烈進行島嶼爭奪戰,早期國軍占上風,只是隨共軍在蘇聯協助下增強海空軍兵力,加上島嶼就近大陸,有補給支援上的優勢,漸漸取得主動權,而國軍則遭受攻擊便容易孤立無援,陷入被動。

民國43年(1954)7月下旬起,共軍發動數起戰事,試圖一舉攻占浙東島嶼,同時猛烈砲擊金門。雖然,當時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過條約中記載協防領土範圍僅台灣和澎湖,因此在國共軍激烈交戰中,美國艦隊均避免涉入。

隔年1月8日共軍向大陳列島外圍據點一江山島發動陸海空的大規模攻擊。國軍奮勇抗敵,卻無法阻止攻勢,最終島嶼被攻下。

這狀況下,大陳列島完全暴露在共軍的攻勢,基於死守不易以及國際環境考量下,中華民國政府決定主動撤出大陳島。合計三萬多名國軍以及島上居民搭艦撤離,美國則派出第七艦隊協助撤退。事前美國曾透過蘇聯勸說中共不要攻擊撤退行動,因此撤退期間,共軍保持了克制的態度。

中華民國政府於此時發表一份撤退聲明,蔣中正總統也發表〈告海內外同胞書〉,言明將重新布署外島兵力,轉駐金門、馬祖等重要島嶼,並感念大陳一萬七千多名民眾,無論男女老幼,均追隨國軍同時撤離來台。

大陳島撤退從8日清晨起,軍民在三個集合港口排成一條長龍,肩背手提行李,扶老攜幼順序上船。熱心的美國水兵也幫忙扶持老弱,由於民眾遵守秩序,船艦準備充分,在下午就完成撤運。為了加速撤運,原定第二天的撤離民眾提早上船,當晚十點撤運結束。

大陳居民陳仁和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大陳居民望著大陳島喊叫及哭泣,直至漸漸看不清,才不捨地進入船艙。9日清晨船艦抵達台灣北部海面,在播音器的歡迎詞與岸上群眾歡迎中上岸,後於基隆的臨時安置所稍歇,才陸續遷居。

民國46年(1957),大陳居民被分配到十二個縣三十五個新村內,老弱殘障安頓到救濟院,貧苦兒童則由華興育幼院收容。由於這段特殊的歷史淵源,大陳居民對中華民國政府懷抱極為深厚的感情。

民國70年代後,台海局勢趨於和平,兩岸有了交流,許多戰後遷台的大陸人士,紛紛回鄉探親,大陳居民亦然。經過數十年歲月,台灣已成為他們新的家鄉,原本戰略性撤退成為實質的移民。

有些大陳居民一如許多時代的漂流者一般,最後仍有幸能回到那座魂縈夢牽三十餘年的島嶼,為這一段戰亂與遷移的歲月,留下永恆的時代見證與回憶。(吳濬伊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