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用愛打破陳年的黑暗

楊玉欣 |2017.02.28
1148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楊玉欣(前立法委員)

執筆人:楊玉欣(前立法委員)
長年以來參的公共參與,讓我有幸服務許多重症病友及弱勢族群,見證他們人生中的各種悲歡喜樂。記得數年前拜訪一個病友,當那戶人家的門一打開,迎面而來的是一股不尋常的氣味,那是混雜著尿騷味、濃烈體味,還有腐敗食物的味道。室內環境如此不堪,我彷彿感受到「陳年的黑暗」瀰漫在空氣當中,以至於當照顧病人的老媽媽倒水給我們時,我的看護愣了一下無法坦然代我接過那杯水,因為,室內氣味令人作嘔,而且杯子顯然缺乏清洗,「這水可以喝嗎?」我們心中不禁浮起疑慮。

與此同時,我也立刻意會到,這股氣味表達著病人說不出的痛苦和孤獨;缺乏整理的生活環境,訴說著家屬日積月累的疲憊與無助。我擔心眼前遞過來的水杯不夠乾淨,但是我心中更害怕如果沒有接過這兩杯水,恐怕會傷了這位老媽媽的心,也會傷了病人與他的家庭的尊嚴。「陳年的黑暗」正籠罩著這戶人家,這是許多弱勢的病友家庭長年對抗疾病下的共同寫照,若我們因為眼前的髒亂而排斥拒絕他們,無疑會讓黑暗更加沉重,讓病友家庭更感孤立。

喜歡美好事物是人的天性,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鼓勵我們追求舒適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相對之下,對疾病所導致的痛苦、折磨與損耗避而遠之,也是極其自然的反應。即使當代社會因去汙名化漸漸放下歧視性的觀點,但是不可諱言,集體社會對於疾病與病人往往有一種疏離感與恐懼感,而底層弱勢的病患家庭因經濟條件窘困導致生活品質低落,他們髒汙落魄的外貌形象,不僅讓病人與家屬產生羞恥感(我比別人還不如)、罪惡感(我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更引起許多人對弱勢病患家庭的嫌惡與排斥,對這些看似不美的人視而不見。更普遍的現象是,我們看見了,但選擇不理會,因為覺得與我無關或是覺得太沈重。

聖經上記載著耶穌與病人互動的事蹟,耶穌「看見」病人,看見弱小的弟兄姐妹,而祂展開的行動不只是單純地醫治病人,更重要的是接近他們,關懷他們、觸摸他們,把愛傳遞給病人,用愛來打破疏離與孤立,進而肯定病人生命的意義,給予病人活下去的勇氣。

多年來接觸病友家庭的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不只是給予生理性的照顧,病人還需要心理的、靈魂的食糧支持他們繼續完成生命旅程。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歷程,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是每個人共通的生命課題,是畢生的修行,如果一個人陷入病痛的慢性折磨,他必然會感到徬徨無助,甚至進而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在這種自我否定的黑暗處境下,別人如何對待他?我們如何對待病人,是否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認為自己值得活下去?集體社會對於病人的態度,我們能否肯定他們值得活?很大程度影響著病人能否勇敢堅持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中世紀諺語:「哪裡有愛哪裡就有眼睛。」若無法正視弱勢病患家庭的黑暗處境,再怎麼光鮮亮麗物質富裕的社會,都只是缺乏慈愛與溫暖的空洞假象。凡人雖無法如耶穌那般大愛世人,但我們同樣能夠把愛傳達給需要的人,我們要學習「看見」病痛,要學習接納病人,這不僅僅是關懷別人,也是一趟讓自我的生命更加完滿,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的愛的旅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