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尖兵8 青年創業家 薩基 把垃圾變黃金

楊慧莉 |2016.03.05
2206觀看次
字級

消費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已淪為三部曲:

生產、使用、用後即丟。

於是,在生產之餘,也同時在製造垃圾,

汙染和破壞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儘管今日環保意識抬頭,資源回收概念已漸生根,

但深入其中才發現可回收的物品畢竟有限,

這世界似乎遲早有被垃圾淹沒之虞。

今有青年薩基創立回收公司,

不僅把垃圾變成一門好生意,

還企圖從消費觀念上解決垃圾隱憂,

他是怎麼辦到的?

文/楊慧莉

創業人生
從肄業生到千萬老闆

湯姆.薩基(Tom Szaky, 1982-)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父母為醫師,為家中獨子;車諾比核災後隨父母逃離家園,最後落腳於加拿大,在加國長大。

高中時,薩基與朋友在地下室種起盆栽,但沒種成功。隔年,他與朋友各奔前程,就讀不同大學;朋友念蒙特婁的麥基爾大學,他則前往紐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心理學和經濟學。

瞥見廢棄物生意

一晚,朋友來電說「那些先前種的植物已花木扶疏」,要他快回去看看。他開車回蒙特婁,當晚大受啟發,原來那些植物之所以長得亭亭玉立,要歸功於朋友用蚯蚓的糞便餵養植物,而蚯蚓則是吃了他們從餐廳帶回去的剩菜剩飯。於是,他們開始談論廚餘、排泄物等垃圾問題,最讓薩基興奮的是,廢棄物也可以變成一門生意。

來自共產國家的薩基,到了北美洲後,深受企業概念的啟發。他把企業看作是讓社會發生正面改變的工具,覺得「企業比戰爭和政治都強大,能超越國界且可長可久」。而來到十分重視環境的加拿大,讓他不禁這樣想:「企業是否可變成推動環保和社會改革的利器,而不只是用來賺錢而已?」

當機立斷創業去

二○○一年,尚就讀大二的薩基決定休學,全心投入自己的創業夢想。他創立了泰勒回收(TerraCycle)公司,專門致力於解決廢棄物問題,方法即是把廢棄物再製變成商品。

泰勒回收公司以蚯蚓糞肥產品起家,意即將蚯蚓的排泄物液化製成有機的高效能肥料。有別於多數創業者循序漸進的保守作法,泰勒回收公司一開始就積極尋求與大公司合作的機會,如沃爾瑪(Wal-Mart)、家得寶(Home Depot)等。他們多次叩門,終於讓這些大型零售業點頭洽談,甚至最後引進他們既環保、又物美價廉的產品。

對泰勒回收公司而言,穩健和慢步調不是他們的風格。他們的創業哲學是:如果你可以跟大企業合作,就能藉助他們讓自己迅速發揮巨大影響力。目前,他們也與全球知名公司寶僑(P&G)搭上線,繼續擴大他們的影響。

為公司重新定位

二○○七年,泰勒回收公司面臨巨大的轉捩點。當時公司的肥料業務達三百五十萬美元,已經很不錯了,卻也讓他們忍不住捫心自問:難道就只想以用廢物生產肥料的公司自居?幾經思量下,他們決定轉移焦點,從產品移向垃圾,畢竟垃圾問題才是薩基當初創業的初心。於是,薩基與工作團隊開始專注於每樣無法回收的材質,想像可以把它們變成什麼。

「每樣東西有朝一日都會變成垃圾,問題在於何時。有些東西可回收,如草、聚酯品、鋁、紙張等,這些東西之所以可回收,在於本身材質深具價值,即使有回收重製成本的問題,也能從再製產品的銷售中打平。」薩基表示,「但有些東西如筆、泡泡糖和菸蒂如要回收、處理,卻不符合成本效益。」

換句話說,薩基認為,環保回收的問題不在於許多人所想像的技術層面,而在於回收費用。而泰勒回收公司的工作就是回收目前尚無法回收的東西,但如何讓那些無法回收之物變得可回收?

回收領域領先者

薩基和他的團隊想出了一個處理每種廢棄物的周詳計畫,讓垃圾歷經打磨拋光、重製的過程,能夠廢物再利用。他們經營模式的特點是,讓所有人參與回收垃圾。在二十二個國家,有大約四千萬人通過回收垃圾積累分數,然後用這些積分為慈善事業作捐助或者購物。泰勒回收公司向「收集者」(可能是個人或公司)收購收集到的廢品,其中部分被製成全新的時尚產品。

自從改變公司策略後,如今七、八個年頭過去了,泰勒回收公司已找到許多投資夥伴,包括消費產品公司、零售業、工廠、市政府單位,甚至消費者本身;已是「回收不可回收物」領域的國際領先者,年營收約兩千萬,全球有一百二十五名員工、八個辦公處,回收計畫遍及二十二個國家至少三十五萬個據點。而直至目前為止,透過回收捐作公益的資金已超過一千萬。

環保理念
發揮創意 杜絕浪費

走進泰勒回收公司的全球總部大廳,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家年收入可達千萬的公司:混搭的沙發、一排老舊的保齡球館椅子圍繞一張貨板組裝的咖啡桌,就連牆上的公司商標也是由回收的果汁盒製成;屋頂上的燈具也因罩上了用過的產品容器和瓶子而增添活力;地板則鋪上了用過的人造草皮。但你不難看出這一切只是在貫徹此公司的中心任務:減少浪費。

善用每個廢棄品

事實上,不僅內部裝潢,泰勒回收公司坐落於翠登市(Trenton)的總部辦公室主建築就是一個廢棄的倉庫。薩基與團隊在主建築旁加蓋了四棟建築,找來當地藝術家在建築外觀做了塗鴉粉飾,讓老倉庫煥然一新。

「廢物再利用」是泰勒回收公司的經營理念。他們把收購來的廢棄品相互組合,重製變身為新產品;已用糖果紙、塑膠瓶、菸蒂和其他許多廢物,創造出從背包到大型野餐桌等一千五百多種產品,在大型零售商店和網上銷售。

薩基想把每個廢棄品變身改造,不過仍有些東西卻是他至今無法回收的,像是砂紙、過期的藥品,前者的問題在於材質難以處理,後者則是礙於法律得銷毀的規定。

創意感動周遭人

薩基「另眼相看」生活廢棄品的創意已感動和影響周遭人,包括多家合作廠商。製造環保產品的第七代公司(Seventh Generation Inc.)執行長利波羅哥(John Replogle)就說:「薩基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既能分析又有創意,最讓我欣羨的是他另類思考的能力。」利波羅哥自二○○九年起就投資泰勒公司。

另一家以生產天然個人用品見稱的「Tom's of Maine」,是泰勒公司的長期合作夥伴,他們的公關經理杜赫斯特(Susan Dewhirst)更是盛讚薩基的影響力:「泰勒公司幫助我們重新看待產品包裝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索包裝物到了消費者家庭會變成什麼,因而深刻影響我們在包裝物的選擇,讓我們為消費者盡一分環保責任。」

擴大影響
散播消費覺醒的種子

薩基不諱言當初創辦泰勒回收公司的「營利」動機:先是付錢給廢棄物回收處理公司,再把收購的廢棄物加工改造成新商品,然後銷售出去賺錢。他當時覺得這種靠垃圾賺錢的生意本身聽起來就很棒。

企業成功之道

然而,漸漸地他發現想創業成功,背後的目的更勝一切:「創業的目的看似在營利,但其實是在我們所生產的東西、所提供的服務;如果創業只是為了營利,就會做出不智的選擇。」而他看過太多公司因「利」字當頭,做出許多不利產品和服務的決定。

一旦他為自己的企業找到核心目的,也為自己開啟了許多扇窗,像是得以跟許多前輩交流,也吸引許多志同道合者前來共襄盛舉。

除了找到「正直」的創業目的,泰勒公司的成功還要歸功於分享了Y世代的消費觀。年輕世代漸漸趨向於分享的經濟和動手做的文化,寧可少擁有一些。薩基認為這是好現象,畢竟談到社會和環境議題,追根究柢,都與過度消費有關。

五年後的願景

薩基曾於受訪時提及對公司五年後的願景。他希望未來泰勒公司能擴大規模,發展成億萬企業。但這雄厚的資金所代表的不只是財力,而是所展現的巨大影響力,包括促成消費者和公司行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性,以不同角度看待浪費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薩基發現「收集和運送垃圾廢品的過程就已經讓人們了解到這些東西對環境的影響」。

對於垃圾問題,薩基認為要多管齊下:人們要少買一點,然後同時建構許多不同系統相互配合。

垃圾治本之道

由於已將公司的營利目標限縮在營收的百分之一,專注於公司的影響力,這使得他們仍仰賴龐大的投資發揮影響力。眼下,他們的挑戰是:說服更多人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垃圾問題,讓他們因正視解決之道而心悅誠服地加入投資回收的行列。

儘管薩基與團隊戮力解決垃圾問題,但對泰勒回收公司的角色和存在價值,薩基始終心知肚明:「泰勒不是垃圾問題的終極解答,只是回應……最終還是要從過度消費的源頭解決才行。」

因此,薩基最大的希望是有更多人開始改變每天的消費模式,讓垃圾減量。儘管有一天泰勒回收公司可能將因人們的消費覺醒而關門大吉,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屆時他就可另起爐灶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