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7心理學家 史瓦茲:別讓人性謬論 毀了你的工作熱忱

楊慧莉 |2015.09.19
1803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資本主義的年代,許多人為五斗米折腰,在無趣的工作中度過大半輩子;他們上班一條蟲,下班一條龍,想到工作就累,巴不得早點退休。為何現代人甘於困頓於一份毫無成就感的工作而不思突破?心理學家史瓦玆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探索現代人所處的工作困境,幫助企業和個人一起重新找回工作的初衷,不再視之為「只為餬口卻虛擲光陰」的畏途。

社會學論點
理念造就工作和生活模式

貝瑞.史瓦玆(Barry Schwartz, 1946-)是美國心理學家,他目前任教於斯沃斯莫爾學院,常將其專業運用於當代社會現象,以社論的方式發表於《紐約時報》上。幾年前,他針對西方社會的「自由選擇」思想提出批判,認為更多的選擇並沒讓人更自由,反而更莫衷一是,更不開心,此看法與另一位本版面曾出現過的專題人物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的說法不謀而合。

工作目的何在?

近來,史瓦茲鑽研於當代人的工作處境和工作觀,發現整個社會「口是心非」,而且愈來愈「金錢導向」。

首先,雖然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工作」是為了「賺錢餬口」,但沒有人會明說,何況有些人也確實從工作中得到金錢以外的報酬:成就感,因為其所從事的工作讓人覺得投入、重要又別具意義。

換句話說,人人都希望工作尚具有薪資以外的附加價值。但令史瓦茲不解的是,為何這世上仍有許許多多的人繼續從事單調乏味、不具意義又讓人形同槁木死灰的工作?為何資本主義可以創造出一種生產模式,讓精神層面的工作滿意度蕩然無存?從事這類型工作的人,不管是在工廠、客服中心或倉庫,除了「看在薪水的分上」,大概沒別的了。

行為受理念影響

簡而言之,為何人類可為了物質上的需求而放棄精神上的滿足?史瓦茲認為答案就在社會學上所說的「意念科技」(idea technology)。所謂「意念科技」,他表示:「即人類透過科學創造出各種理解事物的方式。它影響我們的思緒、欲望和行為。」換句話說,一如自然科技創新事物提升人類的物質文明,意念科技的作用在於給人安身立命的立足點。

史瓦茲舉例:如果有人將自己的貧窮歸諸於上帝的旨意,他就會向上帝禱告;若有人覺得貧窮處境起因於自己無能,就會變得消沉;若是相信貧窮是由壓制和統治促成,就會起身革命。因此,人類對任何事情的反應完全取決於他對這件事的理解。

人性怠惰要利誘

史瓦茲認為這就是理念在形塑人類樣貌時所扮演的角色,而這也正是「意念科技在人類所創造的各式科技中備顯重要的原因」。畢竟,有別於物質科技一旦不適用,就會遭淘汰,對人類的理念一旦產生偏差又信以為真,就會促成不利於人類發展的錯誤生活模式和工作環境。

工業革命打造的工廠作業系統即是最佳明證,這種工作環境讓人只想從中得到薪資報酬。

但為何工業革命要打造出這樣影響深遠的工作環境呢?施瓦茲認為這要「歸功」於經濟學家暨工業革命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信念:人類生性懶惰,除非有激勵和報酬讓他們感到值得,否則壓根什麼也不想做。於是,工業時代打造出符合此人性觀點的工廠作業系統,讓人再也無法為了薪資以外的理由工作,所行所為漸漸趨近史密斯的人性觀點。

經濟學影響
工業革命後 工作向錢看

史瓦茲認為,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工作的形態,也造成工作觀的丕變。

今昔工作觀對比

工業革命前,一般人不是工匠、農人就是小地主。如果是地主,要豢養家畜、種農作物,什麼活都得幹,沒有分工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你的工作環境就在住家不遠,而且你所做的一切跟你的其他生活面向密不可分,讓你同時善盡為人家室、父母、社區成員的責任。當時的生活不比現在輕鬆,甚至比現在還苦,但為了生存,每個人都發展出多項技能且讓自己精益求精。

工業革命後,工作與生活分開。人們離家去工作,如果你的工作是製作馬蹄鐵,工廠管理者可能將任務拆解成二十八個組件。由於你不是唯一的製作者,產品是好是壞,都讓你無感,當然也不會有做出最好產品後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不幸的是,這類游離、失落而麻木的工作感受伴隨著許多當代工作者,而他們除了賺取酬勞外很難看出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

愈來愈金錢導向

或許,有人會以為以上所述僅限於工廠作業員等藍領階層,但史瓦茲發現「工作僅為賺錢」已漸漸成為職場趨勢。他舉幾個行業為例。

過去,你問銀行家他的工作內容,他會說:「借錢給人,好讓他們可以買房子或拓展業務。」儘管銀行家也想賺錢,但對客戶的福祉卻兼具了一分道義責任。而今,他們會回答你:「當然是想辦法賺更多的錢。」早把客戶的利益拋諸腦後。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其他行業。先前的藥商會說他製藥是為了防治疾病、緩解不適,但他現在可能會說:「我們最近生產了一款藥,不會有專利權過期的問題。」所思所想都是「利字當頭」。報社主管以前可能會說他們的任務是促進民主,讓公民享有知的權利,現在他們會說又停掉了哪塊新聞部門,開發了哪些遊戲頻道,以開源節流。

獎懲下無好員工

史瓦茲表示,「當人們的工作目的變成只是為了賺錢,就會不擇手段。在此情況下,只有兩種工具能阻止人誤入歧途:賞與罰。」然而,多年的心理學研究讓他發現賞與罰確實能導正行為,卻不會讓人主動做出正確的事情,除非有主事者監控。

不幸的是,「賞罰分明」已成了當今職場文化的運作機制。在獎懲制度下,史瓦茲表示,公司頂多不會遇到太壞的員工,卻也雇不到真正的好員工,因為員工不會在無利誘下主動出擊,尤其是生產線上的員工;畢竟,「你怎麼可能寄望於一個整天做著機械化工作的員工」。

當初分工制和生產線的始作俑者史密斯早料到此結果:「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只會『變得』愈來愈笨。」而因應史密斯的生產線環境所打造出的人性,竟笨到最後連工作滿意度被人剝奪了都渾然不知。

人類學主張
人性可發展從職場入手

史密斯的「人性本怠惰,工作為報酬」說,對史瓦玆而言,純屬杜撰,並非真實情況。事實上,當史密斯說生產線讓人「變笨」就已露出破綻;言下之意,人生來深具潛力,是後天環境讓他變成某種樣子。而史瓦茲更進一步指出,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多年前就說過「人類是尚未發展完成的動物」,顯示人類尚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人性可經後天形塑而非天生使然」。

有意義就無煩瑣

史瓦茲在近作《我們為什麼要工作》(Why We Work)呼籲想發展人性,就從機關團體重新構思員工所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起。他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環境是,每個員工都能備受重視和傾聽,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且有助改善他人的生活。而他認為,這種需求不限白領階層工作者。根據他的觀察,許多藍領工作者也會想辦法找出工作的意義。

在書中,史瓦茲舉客服員為例。客服員的工作單調而沉悶,但如果以服務他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情況將改觀。來電者可能是電腦軟體出問題或是不知道如何組裝新的電腦,總之他們有問題需要解決,客服員如能幫人排解疑難雜症,增進客戶的生活品質,就會找到工作的價值,而不再覺得煩瑣。

關鍵在公司態度

但,如果管理者短視近利,規定客服員每小時要接多少電話,就會轉移任務焦點,從問題解決者變成速戰速決者。

因此,史瓦茲認為公司管理階層的態度備顯重要。儘管員工的工作屬性看似千篇一律,但如果管理者能向員工說明其工作所促成的美好願景,以此激勵員工,就會讓他們甘之如飴,甚至自行思索更有效率的方法,當然前提是員工的建議,管理者願意傾聽。而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讓員工的生活受益,公司也會因提振員工士氣而提高產值。

說起提振士氣,有些公司會施各種小惠,像是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免費的美味甜點,最好的例子莫過於谷歌公司。但,史瓦茲相信谷歌員工是因為愛上工作本身,那些小施小惠只是蛋糕上的裝飾,並不足以影響員工的去留。

此外,當工作觀從個人報酬導向服務他人,史瓦茲認為,也會讓員工重新評估自己的工作。比方說,站在利他的角度,產品對健康無益的公司如菸草或可樂公司可能就會頓失吸引力。

喚起群眾覺知心

對史瓦茲而言,激勵的職場文化由來已久,只是多數公司並未善用人類利他的本質,而樹立讓員工滿意於工作的價值觀也是老生常談,只是管理階層往往不得其法,他們掌控太多而忘了要適時放手,給員工表現的機會。

不過,與其期待企業體改造工作環境讓員工受益,史瓦茲認為個人自覺在修正職場文化上更顯重要。而他的新書就是要喚起群眾的覺知,明白「工作如果只是為了薪資」,將會得不償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