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9 泰國農人瓊恩的輕鬆哲學 自給自足 快樂又幸福

楊慧莉 |2015.01.10
303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資本主義的時代,人人都想鴻圖大展,最好能發大財、穿名牌、住豪宅,享受「成功」的果實。但偏偏事與願違!多數人工作了大半輩子,可能只夠糊口,卻連個「小窩」也買不起。這種情況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後資本主義社會尤甚,而且舉世皆然。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努力,卻仍活得這麼辛苦?這是今天的專題人物瓊恩多年前的困頓。如今,他走出困頓,不僅是個快樂農夫,還是個開啟新生活運動的哲人。

生命軌跡
從出外人到生活哲人

瓊恩.強戴(Jon Jandai)出生、成長於泰國東北部的貧窮小村落,在他記憶中的童年,日子好過而有趣。後來,「電視」產物出現了,「民智」初開,許多人紛紛跑來告訴他:「這裡鳥不生蛋,一貧如洗,不如到像曼谷那樣的大都市發展,那裡才有未來。」

聽人一說,原本自我感覺良好的瓊恩開始自慚形穢,於是不甘寂寞地跟著大夥兒發財去。在此之前,他已經看過多部電影,千篇一律地講述主人翁如何飛黃騰達,他們出入有轎車代步、住華宅,讓他夢想有朝一日也要過這種奢華生活。

寄望都市美好生活

十五歲時,瓊恩離鄉背井到都市發展。到了曼谷,他發現一點都不好玩。想成功,得學很多東西,還要努力打拚。

由於身無分文,為了接受教育,他先是短期出家,寄宿於廟裡。之後,他離開寺廟,一邊四處打工,一邊到大學念書。

瓊恩在曼谷待了七年;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時,所賺的錢只夠他每餐吃一碗麵、睡在又熱又擠的大通舖裡。

眼前看不到美好生活的他,不禁懷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生活還是這麼艱苦?」他覺得事有蹊蹺,因為付出和收穫實不成比例。

學校充斥有害知識

此外,大學教育也無法滿足他。除了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引不起學習動力,他發現絕大多數的科目和技能所傳授的知識都深具毀滅性。

舉例而言,如果想當建築師或工程師,你得開山鑿地,破壞大自然;想獲得農業等一技之長,你得學會如何毒害土地和水源。

瓊恩覺得都市人所做的一切都好複雜,把每件事變得好困難。這讓他開始質疑自己到曼谷,「究竟所為何來?」就在大惑不解時,瓊恩想起童年在家鄉的輕鬆生活。

當時,沒有人每天工作八小時,頂多兩小時;一年也只工作兩個月,一個月春耕,另一個月秋收,其他時間,人們可以好整以暇地享受生活:或獨處,思索人生;或與親友、街坊鄰居聯繫感情;或舉行各種節慶。他們過得歡愉之餘,還會看見生活中的美,然後「把它們化作一個個藝術創作,如雕刻的刀柄、編織的竹籃,但現在已經沒人會做這種手工藝了,到處都是塑膠製品」。

返鄉重拾兒時生活

相較之下,都市生活讓瓊恩活像個「機器人」,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幾經思索,彷彿大夢初醒,七年後,儘管未能衣錦,他仍決定還鄉重拾過去生活。

回鄉後,瓊恩開始下田、養魚、種菜,過起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田裡的活只用去他一年兩個月的時間,卻有四噸的收成,而他一家六口一年竟吃不到半噸,剩下的還可拿去賣;他每天在菜園的工作只有十五分鐘,卻有三十種以上的蔬菜可食用,多出的拿到市場賣,還能賺些小錢。

瓊恩認為食、衣、住和醫療為基本需求,滿足了,生活就無虞。他在解決吃的問題後,發現穿也不成問題。二十年來不曾購新衣的他也沒凍著,許多訪客看他衣衫襤褸還會好心留下衣服,讓他衣服多得穿不完,再繼續送給有需要的人。

至於看似最難滿足的住屋問題,也沒難著他。瓊恩在都市,看到那些班上名列前茅的同學找到好工作,卻為了買間房屋要奮鬥至少三十年,他當時心想自己這輩子想成為有房階級大概是無望了。然而,回鄉後,他開始學習就地取材蓋房子。結果,他每天花兩小時蓋房子,從清晨五點到七點,三個月後,他擁有自己的房子,卻無須為貸款負債三十年。

至於醫療,他從大自然找尋療癒之法。事實上,他發現生病也不是壞事,只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提醒自己要調整作息。

成立有機學習農場

而今,瓊恩不僅不再為生活所苦,還有餘力幫助別人。他後來結婚生子,於二○○三年與妻子成立「Pun Pun自給自足中心」。這是一個在清邁郊外的有機農場,志在復育當地原生而稀有的種子,以及教授人們永續生存的簡單技巧。而那些支撐他自給自足生活的基本理念也成了一個個目前在泰國時興的運動,包括種子儲存、自然建築和有機園藝等運動。無疑地,瓊恩正是這些運動的靈魂人物。而他仍持續精進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更簡單方式。

兼善天下
推廣理念 不遺餘力

泰國傳統農業向來是壟斷企業,權力掌控在少數財團手裡,多數農人則淪為土地附庸。然而,瓊恩的種子儲存運動和所推行的有機耕作卻讓這種情況漸漸改觀。

首先,對瓊恩而言,「種子儲存」事關重大,因為「種子就是食物,食物就是生命」。因此,他每年儲存足夠的種子供來年使用,不僅省錢,也不再受制於財團,為自給自足跨出成功的第一步。近年來,他也發送了不少種子給有需要的農夫。

有機是泰農救星

此外,「有機讓農耕變得更簡單。」瓊恩解釋說:「傳統農業可讓人賺錢,卻也所費不貲。」但從事有機農耕後,他幾乎沒花什麼錢,因為他不用化學肥料,而改用堆肥。另外,他還得知驅蟲和滋養土壤的方法:加一些植物酵素混和物或任何帶點甜味的東西。靠有機農業,他每年可外銷吃不完的稻米到歐洲綠色網組織,淨賺一千美元,看似不多,卻足以讓生活在物價極低的泰國居民過得優渥。

為了推廣有機農業的好處,瓊恩在自己的有機農場授課,讓有心想當農人的民眾實地觀摩、實際感受。另外,為了讓有機作物和時蔬有市場需求,「Pun Pun」還有附設餐廳,研發新式料理,除了幫助其他有機農,也提高市場接受度。畢竟,想靠有機提振泰國農業,讓農作物的所有權回歸個體戶,並維持傳統農業社會面貌,實有賴消費者的支持和理解。

人人都是建築師

瓊恩的「Pun Pun」學習中心也成立工作坊,教授民眾如何建造自然家屋。「自然家屋」擁有諸多優點,不僅建材垂手可得,都是些如泥磚、麥稈、黏土、竹子等自然素材,而且費用低廉,蓋出的房子美觀而實用,具通風、環保節能等功能。最重要的是,人人都蓋得出來。

民眾只要擁有一塊地,就可以就地取材蓋出一間像樣的房子。除了花費不多,技巧也不難。任何人都辦得到,且不分男女老幼。至今,已有十二歲的小孩和六十多歲的婦女憑一己之力蓋出自己的房子。

生活哲學
獨立,才能快樂自主

自然建築固然是瓊恩在推廣的運動之一,但卻不是他最大的旨趣:「自給自足才是我追求的目標,遮風避雨的房子只是基本需求。如果我們凡事求人,不能自主,就沒有自由可言。」

馴養知足的心

而「知足」的心,對瓊恩而言,是走進自給自足生活的第一步:「你必須馴養自己的心,讓它懂得『知足』,如果沒有這種態度,無以成事。」這種態度讓他很快地沉浸在有機農業所提供的富足生活裡,「有機雖無法讓你賺大錢,卻能讓你生活無虞,看見蝴蝶、日落等周遭美好事物」。

回歸自然生活,讓瓊恩了解「原來無須倚靠賺大錢也能過得很幸福」,以及從動物身上學到偶爾「偷懶」的智慧:「動物界,沒有哪個物種需一天工作八小時的,人類其實可以不用這麼汲汲營營,偶爾偷懶一下,反而可以做個環保鬥士,有益永續生存。」

找回社區意識

除了從自給自足生活中拿回生命的自主權,瓊恩也想重拾泰國過去群體互助的美好人文價值。因此,他不僅在學習中心教授蓋屋技巧,還特別強調群體蓋房的合作理念。

舉例而言,如果有五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房子,他們就得以「今天蓋我家,明天蓋你家」的方式合力完成。

對瓊恩而言,房子的建造不只是用來遮風避雨,也是群眾分享和建立支援網絡的重要捷徑。

挑戰資本主義

「Pun Pun自給自足中心」的經典名言是「不管你做什麼,如果備感艱辛,代表事有蹊蹺」,而這正是瓊恩「輕鬆哲學」的內涵,其所挑戰的正是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

資本主義將快樂建構在「永無饜足」的物欲上,把生活變得艱困不已。結果,人變得愈來愈受制於外在環境,離「不假外求」的快樂本源卻愈來愈遠,與他人的關係也愈來愈疏離。

值此一元復始人人忙於建構新希望之際,瓊恩的生活哲學無異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至少它有如暮鼓晨鐘,警醒了諸多緊跟社會主流價值卻因而活得苦不堪言的芸芸眾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